教高[2003]1号文件指出,“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在《文化市场营销》的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组重点将以下六个方面的课程资源整合,基本实现了课程资源与授课环节的紧密对接(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理论主导板块和实践主导板块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每个章节的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插做了精密的布置,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展现。(2)电子课件:经过精品课程建设期内不断对各位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收集、对比学习,开会讨论后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化市场营销学》教案并制作完成,并要求在教学中统一规范使用。(3)教师讲义:教师讲义是课程组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文化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市场上同名教材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教师在教材基础上使用教师讲义对特定知识点进行补充或拓展,弥补了教材弱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4)实训指导手册:实训指导手册是课程组合建设期内的授课情况和教师心得,在对过去的实训指导手册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完成的,细化了每个章节的实训环节、要求和说明,并给出了参考的教学活动供任课教师使用。(5)文化案例库:《文化市场营销学》的案例库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色,由50余个“文化企业案例+营销经典案例+文化产业营销案例”构成,弥补了国内文化产业领域营销教学案例不足的现状。(6)习题+试题库:课程组建设了400题左右的习题+试题库,保障日常教学练习和卷面考核所需。
3.实践教学平台及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市场营销学多采用大班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授课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多依赖于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个人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可控程度较低。课程组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创新改革。依托我院“中央财政扶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经费支持,课程建立起专有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引入CRM市场营销教学软件、模拟沙盘及实战软件。此平台依托我院两大实训室,可以实现《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小班(45-50人)教学、CRM软件平台教学、市场营销沙盘平台教学。教师和学生共享一个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可控化和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化,大大地改善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体系创新
不同于理工科类课程,传统的营销类课程的考核以卷面考核为主,学生往往把大力气下在考前复习,而平时学习则兴趣缺乏。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除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外,考核方式也必须实现转变。课程组设计的考核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两个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考核。课程组只要求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40%,以监督教师注重过程和能力考核。具体的考核主动权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根据本门课程对所学专业的重要程度选择考试或者考核,自行制定出详细的考核计划并报课程组审核。
5.师资队伍培养创新
师资队伍是打造精品课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课程组创新打造了“课程建设团队+授课团队”的双团队师资。目前我院《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团队共有三位成员,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人。三位成员均多年从事该门课程的讲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学态度严谨,深受学生好评;课程拥有4名校内专职任课教师、2名校外兼职教师(其中双师型教师4名)为本学院5个专业学生提供课程讲授,师资力量充足,师资结构合理,在同级院校同类课程中优势突出。
《文化市场营销学》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师资团队等方面按“一流”的标准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建设,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并不断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更新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相关资源齐全,课程组将继续努力,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我院营销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2]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高职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