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建设鹤峰茶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鹤峰生态茶园建设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应该依据茶树的生物特性,采用立体复合栽培,茶木共生,可与银杏树、桂花树等多年生果树进行套种;可施用有机肥料、火烧土粪、沼液等有机肥料,引山泉水用于自动化灌溉;茶园管理必须采用人工除草,禁止使用除草剂。同时,应采取多种方式推广茶叶生产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标准茶园和生态有机茶园,每年新增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高效标准茶园2万亩,每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鹤峰茶》系列省级地方标准,结合贯彻落实鹤峰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精神,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切实维护鹤峰茶的良好声誉。
(3)加快建设自动化、清洁化加工基地。按照清洁化生产要求,依据鹤峰茶产业发展实际,严把生产加工关口,对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加速全县1 000多家中小型初制茶厂清洁化改造,淘汰一批布局不合理、掺假使杂的“小作坊”,制定并落实鹤峰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对茶叶加工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将茶叶清洁化生产要求落实到梅一个企业和茶叶生产、加工环节;力争每年新建2~3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把鹤峰翠泉茶叶有限公司、走马鑫农茶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向国家级龙头企业标准迈进。
3.2 统一茶叶品牌,拓宽营销渠道
(1)倾力实施茶叶品牌战略。鹤峰县虽有“翠泉”“骑龙”“雀语春”等一系列品牌,但是企业各自为营,还有内耗现象,市场较为混乱。应该加强管理,将鹤峰县悠久的种茶历史和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加以融合,打响“鹤峰茶”公共品牌,重点打造“翠泉”“骑龙”“雀语春”等企业子品牌,形成统一的鹤峰茶公共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定价标准,统一包装入市。只有整合、提升,强化品牌战略,才能够获得应有效益。
(2)建设产地交易市场。规范、高效的茶叶市场建设对鹤峰县茶产业发展的意义重大。目前,鹤峰县茶叶的销售主要依靠经营专卖店进行,这与鹤峰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趋势不相适应。从茶叶产业发展趋势看,凡是茶叶产业十分发达的地区必有一家甚至数家具有相当规模的茶叶交易市场,可在鹤峰县城所在地—容美镇修建“容美茶城”,可在产茶重地—走马镇建立茶叶产地交易市场,构成良好的交易市场群。
(3)着力拓宽茶叶销售渠道。目前,鹤峰县的茶叶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应充分利用县委、县政府“智慧鹤峰”品牌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业务,培养茶叶营销人才,建立面向全省、全国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还应充分挖掘土家族苗族的茶文化,增添产品的文化底蕴,积极参加国内外茶叶展销会、博览会、茶博会、旅游推荐会,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推介“鹤峰茶”。
3.3 延伸茶业链条,拓宽发展空间
(1)充分挖掘鹤峰茶文化素材。在政府的支持下,结合《鹤峰县志》等书籍,搜集涉及鹤峰历代文化名人的茶文化轶事,整理编辑鹤峰茶文化的神话、谚语、茶歌、茶俗、杂志、期刊等,打造“土家茶文化”名片。同时,多形式、多渠道挖掘、整理、弘扬“土家四道茶”等土家茶文化,不断丰富“鹤峰茶”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茶史、茶诗、茶歌、茶艺,实现茶产品与茶文化的一体化经营。
(2)开展鹤峰茶文化活动。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茶文化宣传活动,扩大鹤峰茶对外宣传力度,应该汲取周边县市咸丰、来凤、恩施、五峰的经验总结,积极举办鹤峰茶文化图片展、茶文化知识竞赛、茶叶开园节等宣传活动。以茶文化为平台,邀请国内外茶叶界的文化名人来鹤峰,举办茶文化讲座、茶文化论坛、茶文化诗会,以此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鹤峰茶”的知名度。
(3)着力打造“茶谷”等茶文化标志。目前,正在世界“茶谷”建设的—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茶园拥有无公害茶园14万亩,年产干茶2万余t,产值近3亿元,已建成现代化茶业园区。总结“世界茶谷”的发展经验,挖掘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为契机,形成集历史、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群,筹建鹤峰茶科普知识宣传园,打造生态茶园采摘基地——观光梯田——茶文化科普宣传园——生产加工展示区为主的产业链,打造“茶叶生态游”名片,着力建设高效生态茶叶基地,建成木耳山“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营生态茶叶观光带,让鹤峰成为“生态鹤峰,绿色茶乡”。使鹤峰茶叶为鹤峰这片红色土地的经济腾飞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