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研发资金投入。如:华测检验在已有的消费品检测、贸易保障检测和生命科学测试的基础上,于2011年加大了研发经费方面的投入,通过对测试方法和标准项目的研发,该公司已取得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碧水源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一直专注于膜技术的研发,2013年该公司将超募资金8278.98万元用于膜材料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技术和水处理工艺技术三大领域,以确保公司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二)用于股权收购。这里的股权收购是从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它与带有“强烈的对抗性”色彩的并购是不同的。换言之,它是“有效的收购”。以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中的爱尔眼科为例,从爱尔眼科的主营业务构成来看,医疗服务中白内障手术和准分子手术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分别为18%和27%。但是从2010年到2013年,这两项主营业务的净利润都有所下滑,为了增强公司的主营业务能力,合理有效的并购成为该公司的选择,公司上市以来相继收购了16家公司股权。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资金使用未落实部分
本文中“超募资金使用未落实”是指创业板上市公司成功募资以后,没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其自身招股说明书的要求去使用超募资金,存在超募资金使用变脸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于置换资金。上市对处于成长初期而亟需资金的创业板企业来讲是最有效的融资渠道之一,然而上市时间的不确定性又是这些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通常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待上市的企业会选择先向有关金融机构贷款以投入相关的项目建设,而后待成功上市募集资金就位以后,用超募资金把已投入项目的资金给“置换”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亿纬锂能,在上市后的第5天就发布了创业板第一份资金置换公告,用1507.49万元的超募资金置换预先已投入募集项目的银行贷款(吴金娇,2014)。这样的资金置换看似并没有改变资金的总额,但是这一做法确绕开了深交所对超募资金用途的限制,使得超募的资金成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私房钱”,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圈地买房。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创业板成功融资以后,会选择将超募资金用于圈地和买房。第一,圈地——这里“圈地”指的是企业将资金用于购买 “建设用地使用权”。一般,创业板上市公司会通过协议、招标和拍卖的方式,运用超募资金获得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表面上看,企业购买土地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主营业务的发展。但是,很多企业的购地行为是极不理性的,它们并没有对未来的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期,以致于“买地”成为华而不实的投资行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南风股份,该公司于2010年以1.2亿元超募资金拍下了一宗土地,花去了一半的超募资金。第二,买房——上市公司买房主要是用来扩大或者购买公司的办公用房。同前面提及的圈地行为一样,买房看似有利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但是豪掷巨资用于买房的行为能否真的促进公司的成长,仍是个未知数。目前,部分上市公司购房仅仅为了实现保值增值,这种行为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是对超募资金的低效率利用。2010年,神州泰岳斥资2.87亿元(超募资金)建设、装修办公楼,创下了创业板之最。这样的“豪气”,究竟是为了公司自身的发展,还是建设形象工程,都是值得探讨的。
(三)存放银行。创业板上市公司通常会将超募资金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