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检验的是整合在结构洞与技术能力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1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2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同时对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因此,与模型1相比,模型2增加解释变量(结构洞)后,模型拟合度得以优化,R2也增大,R2增加了18.6%(p<0.05),表明结构洞对技术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假设la得到支持。
模型3是中介变量(整合)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4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同时对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整合)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2相比,R2也增大,R2增加了2.3%(p<0.05)。也就是说,模型4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整合后,对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的解释能力迅速提升,这也意味着整合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模型4中,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和中介变量(整合)的回归系数显著(p <0.05),也就是说,整合在结构洞和技术吸收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a得到支持。
表1的模型5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6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5相比,模型6增加解释变量(结构洞)后,模型拟合度得以优化,R2也增大,R2增加了21.5%(p<0.05),表明结构洞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假设lb得到支持。
模型7是中介变量(整合)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8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整合)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6相比,R2也增大,R2增加了2.7%(p<0.05)。也就是说,模型8在模型6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整合)后,对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的解释能力迅速提升,这也意味着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整合)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模型8中,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和中介变量(整合)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也就是说,整合在结构洞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b得到支持。
表2检验的是获取在结构洞与技术能力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1和模型2表明结构洞对技术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模型3是中介变量(获取)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4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同时对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获取)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2相比,R2也增大,R2增加了1.3%(p<0.05)。也就是说,模型4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获取后,对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的解释能力迅速提升,这也意味着获取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模型4中,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和中介变量(获取)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也就是说,获取在结构洞和技术吸收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c得到支持。
表2的模型5和模型6表明结构洞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模型7是中介变量(获取)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8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获取)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6相比,R2也增大,R2增加了3%(p<0.05)。也就是说,模型8在模型6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获取后,对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的解释能力迅速提升,这也意味着获取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模型8中,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和中介变量(获取)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也就是说,获取在结构洞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d得到支持。
四、 结论
本项研究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创新网络结构洞是否以及如何作用于企业的技术能力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在结构洞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之间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