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情况看, 各地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比较而言, 多数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采取了 “决策机构 + 执行机构” 模式, 且由于多数产业园区是政府主导建设的, 在管理体制中政府部门扮演了重要的、 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之处在于, 上海产业园实行联席会议制, 能够更加有效地动员政府各部门, 获得它们的支持; 杭州产业园的运营管理交给经合社; 宁波产业园主要由人社部门下设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运营管理; 蚌埠产业园目前由人社部门下设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管理, 下一步拟交给专业的人力资源协会来运营管理; 潍坊、 安庆等产业园的管理已经引入或即将引入运营管理公司, 市场化程度更高。
3. 多数园区将产业聚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进行整合
上海、 苏州等园区均以当地人才市场服务场所为基础, 根据发展目标划定不同功能区进行建设。 园区不仅是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聚集平台, 也是各类人力资源服务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园区作为中介场所, 为各类机构和人力资源企业提供了聚集、 交流和对接平台, 可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产业和拓展服务的功能。
同时, 多数产业园都将政府公共服务纳入产业园功能中。 随着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多元化,部分政府公共服务也可以由市场来供给, 政府将成为人力资源企业的重要主顾, 因此, 这二者结合并不是服务功能上的区别, 而是人力资源服务的延伸和拓展。
4. 运营相对成功的园区往往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支撑
目前, 我国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并举、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的局面。 一定程度上, 支柱产业表明一地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未来走向, 包括支柱产业在内的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等提出需求, 即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提出需求。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 各地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情况搭建了相 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基于此, 笔者对调研涉及的部分地区支柱产业进行了研究。 从各地的支柱产业来看, 主要集中于以下内容 (见表 2 )。
5. 部分园区因地制宜, 形成多样化发展格局从各园区的空间布局看, 部分园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及其对人力资源服务的实际需求等情况, 进行多样化发展。 以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例, 园区按照 “一园多点、 名企引领、 错位发展” 的思路, 从杭州的现有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区域特色, 彰显园区品牌, 构筑集聚发展高地, 形成 “一园多点、 错位发展、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的发展格局。 再以安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例, 该园区规划占地 150 亩,在布局上以 “人才大厦” 为核心, 以青年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留学生创业园等为多翼,构建 “一核多翼” 的空间布局。
6. 多数园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
从各园区地理位置看, 多数园区均设在城区中心。 以笔者调研的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例, 该园区位于新客站南广场不夜城地区 96#街坊的市中心区域, 靠近上海火车站, 地铁 1 号、12 号、 13 号线在此交汇。 便利的交通位置为产业园区带来了充沛的人力资源, 提高了便民服务工作水平, 也为园区发展楼宇经济提供了区位优势。据部分园区工作人员反映, 由于园区所处地理位置便利, 很多企业都愿意来本园区选择人力资源服务。
三、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目前, 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可谓如火如荼, 但它毕竟属于新生事物, 园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依然存在园区建设带有盲目性、不够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链搭建工作、 园区运营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