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放经济背景下,积极融入创新网络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在创新网络内的“结构洞”是影响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实证检验了“结构洞”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结构洞”对企业技术能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结构洞;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一、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 结构洞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技术能力”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用于国家层面(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技术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象由国家层面扩展到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企业技术能力”也就应运而生。Figueiredo(2008)认为技术能力是企业创造和管理技术变革所需的全部资源。Kim(1997)将技术能力划分为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能力包括生产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技术仿制能力、技术创造性模仿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本文认为,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对产业技术知识进行获取、学习、运用、升级、更新以及开发全新技术知识和技术标准的能力。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知识的获取吸收和新技术的创新能力两方面。
“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的“洞隙”,这些“洞隙”的存在导致网络中的行为主体之间不能直接建立连接或者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中断(Burt,1992)。结构洞作为一种静态的社会资本,能够使网络中的聚焦节点在获取资源和利益方面占有先天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结构洞为其“占据者”带来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一方面,占据结构洞的网络节点企业由于处于网络中信息枢纽的位置,所以更有可能获取更棒的新创意、更多的异质性信息、更有效的技术能力提升途径(Gargiulo et al.,2009)。另一方面,“结构洞”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中介”地位和信息优势,操纵其他互不相连的两家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迫使它们让步或者竞争(Burt,1997)。笔者认为,外部网络的结构洞不仅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创新,而且还能够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推广,从而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la:预期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假设lb:预期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2.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及其中介作用。在创新网络中,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依赖于自身的研发工作,还可以将外部创新资源引入到企业内部并加以利用,即开展内向型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H.W. & Crowther .A. K.,2006)。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分为整合和获取两种类型(Dahlander & Gann,2010)。整合是指在外部市场购买技术知识、市场信息或者接受相关的技术授权。获取是指企业从外部创新源免费获得相关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笔者认为,在外部创新网络中,企业有目的地识别、引进和利用外部技术知识,开发新知识、新技术,将会有利于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稀缺资源,从而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预期整合在结构洞与技术吸收能力的关系中扮演中介变量角色;
假设2b:预期整合在结构洞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中扮演中介变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