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探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首先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介绍了事业单位、岗位及岗位管理;分析了相关的内容,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相关理论做了确切说明;提出了岗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相关因素,且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从而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与改革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管理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属于社会组织类型,属于上层建筑层面,它是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实现为人民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但是,由于体制、制度、管理、监督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历史遗留的问题,在当下以经济为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尤其是在人民与政府之间,因事业单位的公共职能未能很好的执行而激起了诸多矛盾,也显现了众多问题;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在不断尝试革新,但效果并不显著,而且以岗位管理为例,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背后隐藏着其表象的运行机制与因果关系,所以,以下就从这些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概述
首先,事业单位是1950年代提出的,但未有明确解析;到1952年有了名词表述,比较宽泛,但紧接着不断提出事业单位的经费问题、编制管理问题,直到1963年在《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规定》中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内 支的单位均为事业编制。之后不断随着社会变迁与制度革新也在不断的赋予其新的内涵。比如,由政府主办管理、脱离市场,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开办经费以财政为主,编制部门实行登记,且属于聘用关系,实行公务员编制等。其次,所谓岗位,具体包括组织目标、组织基本单元、职权与责任及工作。第三,岗位管理不同,它是一种管理理论与实践,通常可以理解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或流程对以岗位为核心的内容加以管理;其中,包括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工资分配、评估考核、培训与激励,以及岗位动态化调整等。另一方面,岗位管理也集中于对岗位本身的管理,比如基本建设工作、设置原则、分类、结构比例及说明等。
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中的相关理论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有三大基本理论作为支撑,包括组织结构设计理论、工作分析理论、定编定员理论。
首先,组织的目的在于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途径就是协调与协作,通过组组织设计的力量,对所要进行的活动目标、任务、流程、权力、责任等进行合理组合与设计,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力;落实下来就是要在事业单位组组织中,对企业各组织要素进行科学的排列,合理的组合,从管理层次上区分出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等,主要是战略性的部署与提前计划。具体内容包括职能设计、框架设计、协调设计、规范设计、人员设计、激励设计;常用组织结构类型分析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超事业部型、矩阵型;并有其对应的特征与优缺点;以直线型为例,需要组织中每一位主管人员直接下属拥有直接职权、组织中每一个人只对他的直接上级负责或报告工作、主管人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拥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职权等;其优势在于层级清晰、责任明确、灵活度大、反应速度快,其缺点在于缺乏职能分工,且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其次,工作分析相理论,是针对岗位、职务的分析,属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它是在岗位管理分析中应用较多的理论,具体内容是对某实际工作的特征、规范、要求、流程、基本技能、知识、责任、能力等进行区分;属于系统性的工作;对应下来就是在工作中,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实现过程进行辅助性分析的,如工作计划、步骤、流程、原则、环境、设备、辅助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员工的各项要素的分析,如年龄、性别、经验、知识、爱好、技能等,并利用对各要素的分析,发掘出员工的实际知识结构、倾向、职业素养以及可发展空间等,还会通过知识复用水平等进行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合理调配,这也是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依据。具体程序是明确目标——搜集背景信息——选择工作样本——搜集工作信息——审查分析工作信息——编写工作说明与工作规范。其工作方法具体有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工作日志法、资料分析法、能力要求法以及关键事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