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命题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问题。随着集团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露出来,使党群干群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个别企业也一度出现不和谐现象。如何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企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和谐企业的构建,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本文针对近几年党群干群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着眼于抓党建促和谐的实践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新形势;党群干群;实践;探索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079-02
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和谐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高低的根部指标,也是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1],要营造“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2],“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作为党的执政经验作为总结,并对之进行了重点阐述。这充分说明,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视野下,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至关重要。
一、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一)利益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
因不同历史时期群众对比的参照物发生改变,使党群干群矛盾的形式变得复杂、敏感,党群干群间的思想隔阂有加深趋势。[3]改革开放前,职工对于利益的关注,习惯于以新旧社会为参照物做纵向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幸福感。党群干群关系显得单纯、和缓;而在新形势下,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利益的关注更多趋于横向对比,一是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收入的高低、致富的先后、生活水平的差异往往成为对比的主要参照。二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竞聘上岗、年薪制、收入与目标任务挂钩等改革措施的实施,管理者与职工群众拉开了收入差距,使一些职工特别是那些一线员工产生“心里不平衡”。三是新时代下用工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劳务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主人翁地位淡化,采暖补助、年金缴纳等员工福利不能和企业的正式工平等对待,造成劳务人员在同等的劳动下感到不公平的对待,心里存在埋怨。
(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有所下降。
一是党群、干群间感情联系减弱,使二者关系面临考验。[3]改革开放前,由于利益关系的淡化,党群、干群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多,生产生活的联系显得较为密切。而新形势下,基层党群、干群的感情纽带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逐步脆弱,由于领导和管理内容、方式没能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以致于不善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倾听群众意见,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方法简单粗糙,激起群众反感。发生一些失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二是党员领导干部中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给党群干群关系蒙上阴影,不仅降低职工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伤害党群干群间的感情,而且损害了企业的公平与公正,直接影响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构建。
(三)新形势下党群干群间矛盾的化解更加复杂化、困难化。
过去的[3]干群矛盾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出门”、“不跨地”,纠纷、矛盾等往往在企业、单位、部门内部就能解决消化掉;二是“不成群”,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干群矛盾对抗性增强,矛盾关系复杂,而且利用新媒体的便利使影响面不断扩大,恶意的将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引起上层关注。并且体现的多是群体利益,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当前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群体性事件所涉及到的已不再仅仅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群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