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ERP环境下, 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之前的手工控制到现在的计算机控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共同控制。ERP的实施既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机遇又为其带来风险。诸如内部控制效率低下、信息失真等问题层出不穷。 鉴于此,本文检验了长期以来实施ERP 系统的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结果发现,实施了ERP的企业比起没有实施ERP系统的企业更不可能报告内部控制的缺陷。
关键词 ERP;内部控制;有效性;缺陷
一、相关理论研究
随着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国外研究内部控制的文献明显增多。Section 404已经被研究者用来检验诸如审计成本的提高的问题,审计延迟,报告缺陷的比例, 内部控制和所有者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尽管内部控制研究较少,但作为机构理论的基础,包含内部控制在内的公司治理理论被广泛用于企业。
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控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续雯晴(2004)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由于 ERP 的实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对实施前后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勾勒出了 ERP 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体系。作者还针对系统和控制风险提出了一系列的风险应对措施。莫卫平(2007)在分析了 ERP 系统和内部控制的计划与控制的关系后,认为中国企业轻控制的毛病导致 ERP 系统效能不大。
二、本文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1、研究假设
ERP的实施究竟会对内部控制的效果造成何种影响,是会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是降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本文试图从实施和未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出发分析ERP的实施为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带来的影响,找出在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借此来提高基于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出假设:实施了ERP的企业比没有实施ERP的企业更不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的缺陷。
2、模型设计
(1)样本选择
以沪深两市 2010 年以来实施ERP和未实施的一些企业为研究对象。选择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是因为:(1)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非上市公司来说企业运营更为规范;(2)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可以在其对外公布的报表中获得。同时,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如下原则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上市前实施 ERP 的企业,因为无法获得企业上市前的财务数据;2、剔除金融和保险类公司,因为此类企业业务和风险具有特殊性;3、剔除异常公司(包括以st等开头的公司);4、剔除指标不完整的公司; 5、剔除实施 ERP 系统不满三年的企业,因为此前国外学者研究指出:企业会因为 ERP 的实施而持续一段时间的混乱状态,必须要等到系统与企业流程顺畅后效果才会逐步显现,而这至少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
(2)变量定义
采用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缺陷数量)、解释变量(ERP 系统的相关变量)和控制变量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