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国“互联网+”作为国家级行动计划确立的元年,作为制造业和互联网两个领域的大国,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平稳度过新旧产业和动能转换期的情况下,必须找到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力量。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深入分析其愿景与要点,可以从中引发其对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思考,加上《中国制造2025》计划,我们能够把握时代先机,迅速发展并建立起我国的工业体系,进入世界一流工业国家。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好、做大、做强。
三、工业下4.0的产业结构升级——一汽车行业为例
深入解读《中国制造2025》不难发现,作为国家支柱性制造产业,彰显国家制造水平的“汽车”被标注10多处,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汽车制造领域的高度关注。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恰恰反映了国家及时且有效规划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路径。与“工业4.0”相比,《中国制造2025》代表了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让中国制造业有实力、有空间存活下来并且走出去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部分。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为基本原则,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从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模式与速度来看,汽车行业是制造业中技术含量高、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代表,可能成为工业4.0的先导阵地。
汽车界对工业4.0都保持一种客观认识与学习态度,专家认为,工业4.0对全球产业结构变化、全球产业链分布、产业竞争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而对中国汽车而言,通过转型升级变成工业强国是一条必由之路,中国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最主要挑战是工业装备水平与国际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也开始思考工业4.0所带来的影响及发展途径,但根据中国汽车制造业现有发展水平,想要突破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一定要基于自身发展模式,敢于创新,紧跟国家战略,不盲目跟随,不盲目效仿。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在国内制造业中处于领军位置,想要领跑“中国制造2025”必须做到:提升创新力,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把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机遇,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企业核心发展战略;要达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实现“智能制造”,这才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既要在“大自主”建设方面稳步前行,特别注重产品品质。“大自主”战略规划不是急于求成的战略,如何从“大自主”到“强自主”,除了制定清晰化的自主发展战略外,还在技术创新上开辟新的发展模式,赢得与时代竞争的砝码。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比如2010年8月,国产汽车品牌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瑞典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公司100%股权,接收沃尔沃汽车集团全部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3家工厂、1万多项专利权,完整的研发体系、供应链、员工培训体系、安全试验中心、大型试车场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与服务网络。通过收购世界顶尖汽车品牌,吉利在完成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整合的同时完成了专利技术积累,从量到质都实现了飞跃式地发展。
四、启示与借鉴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工业4.0”。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立足于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现有优势,在深刻认识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规律与特性的基础上,推进我国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顶层战略规划。同时,积极参与德国“工业4.0”战略研究,加强与德国工业界的合作,充分利用德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和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巨大潜能,立足国情,发挥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优势,整合两国工业和科技创新资源,力争在全球新的技术与产业革命中建立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