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部性融资需求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德州中心支行201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德州市小微企业对于资金需求的规模要求较小但是流动性较强。与大型企业相比,流动资金的使用比率较高,主要用于原材料的采购和日常生产开支,原材料以及存货积压往往会占去大量资金。因此,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外部融资的依赖性较大。(2)融资的成本高。德州市金融办2015年曾对35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家通过农村信用社贷款,6家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贷款,8家通过德州银行贷款,3家通过恒丰银行贷款,5家通过私人借贷进行融资,1家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国有商业银行德州分行对德州市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基本维持在9-10%之间,私人借贷更是高达12%。除了贷款利率升高而导致利息支出增加外,企业还要承担咨询费、中介费用、抵押担保等其他费用。(3)融资渠道不通畅。德州市大多数小微企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相对合乎标准的财务信息,小微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会随着货币环境的宽松或收紧而表现为时难时易。从2013-2015 年德州市小微企业融资总额逐年上升,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德州办事处对小微企业融资发挥了主要作用。虽然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所缓解,但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的缺口超出了金融机构所能提供增加的贷款额度。(4)资金缺口较大。2015年德州市新增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面积20万平方米,成功孵化企业425家。小微企业发展速度之快,数量较大,相应的对资金需求量也越大。据德州市中小企业局调查显示,目前德州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超过400亿元,在有融资需求的3.3余万家小微企业中,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的仅有3100户左右,占比不足10%,资金缺口巨大。
四、破解德州市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的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政府应当政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延续政策倾斜,积极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和培育符合德州实际的地方特色产业;完善和优化诚信环境,由税务、工商、财政、技术监督、统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建立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推进小微企业信息的收集和分享,建立金融机构公开共享平台,帮助银行核实企业经营状况和真实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还应该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发挥民间资本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作用。(2)银行层面。首先,德州市小微企业贷款以不动产作为抵押占绝大多数,不动产抵押物主要为土地、房产,而小微企业的土地、房产等不动产占比只能达到30%,鉴于小微企业不动产数量较少,应加大动产担保的比重;其次,对小微企业信贷资源进行专项配置,德州市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德州银行、威海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和恒丰银行四家地方性金融机构应当充分发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再次,根据德州市小微企业行业分布比较集中的特点,大力开展产业集群融资活动,积极整合银行系统内部资源,在信贷投放总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单独划分出小微企业专项信贷额度,专门用于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资金信贷支持。为保证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积极性,对于未完成小微企业规模要求的银行,可以对其信贷规模进行扣减,对于超额完成既定贷款额度的金融机构给与适当政策倾斜;最后,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的信贷流程。借助互联网大幅提升审批速度、缩短贷款申请环节的成功经验。实现小微企业授信流程的标准化、流程化和专业化,有效提高了审批和放款的效率,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3)小微企业自身层面。首先,德州市的小微企业大多成立实际较短,家族式管理特征比较明显。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企业自身。要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变家族式、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其次,增强企业信用意识,小微企业主的诚信意识,通过自身诚信经营、信息公开和规范财务操作,逐步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信用记录,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对于长期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在贷款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最后,转变企业发展意识,小微企业主应当摒弃“小富即安”的心理,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协作关系,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提升为规模以上企业。
综上所述,德州市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的确存在,这大大制约了德州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德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德州市近些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发挥了小微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优势。为完成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使命,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细化政策落实,银行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提高自身治理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