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数字展馆,是集各种多媒体展览展示系统为一体的综合展示平台。相较于多媒体技术和VR技术,数字展馆融入了各种高新技术,不仅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展示形式,还能够使参观者从被动接受宣传到主动搜寻信息,从而让展厅极具内涵和吸引力,带给观众高科技的视觉震撼感。数字展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舞台艺术以及现代装置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的表演“包装”;利用3D、4D以及声光电的效果提升它的品位与视听感受。例如,成都图书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是一家以非遗保护为主题的地区性数字博物馆,也是第一家免费开放的非遗专题网站,同时更是第一家完整保存并建立相关名录体系的公共图书馆非遗档案数据库,其中蜀风雅韵栏目的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四种方式予以立体、多方位展示[11]。
网络技术则体现在对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展示上,其主要体现在非遗档案资源的网络展厅和网页介绍这两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已开通的档案门户网中,都设有专门的网上展厅,甚至一些市级档案门户网也设置了专门的网上展厅,非遗档案在网上展厅的展览展示不仅可以让受众更加直观地获取信息,同时也能够提升受众的兴趣。比如上海市开通的上海档案信息网中,其网上展览了由贵州省档案局(馆)和上海市档案局(馆)联合举办的“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黔姿百态”,其中包括民族歌舞、节庆习俗、传统工艺、文学戏曲等非遗档案[12]。作为省级档案馆联手推出的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其使得非遗档案的传播和推广迈上了新的台阶。网页介绍是非遗档案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力量,相较于网络展厅,其覆盖面较广,不仅国家级、省级档案门户网,甚至市、县级档案门户网都发布了非遗档案信息。比如莱芜市档案信息网发布了莱芜梆子、锡雕等国家级非遗档案信息[13];宝鸡市陇县档案信息网发布了陇州社火、陇县染色剪纸等省级非遗档案信息[14]。
1.2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媒介
从发展历程来看,传播媒介经过了符号媒介、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这几个阶段。目前用于非遗档案传播的主要媒介是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以及网络等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属于传统媒介,传统媒介仍然是目前非遗档案传播的主流媒介,也更加的成熟,在非遗档案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网络媒介如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的普及和应用程度正在日益提高。网络媒介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各种符号于一身,又融通信技术、视频技术、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等各种高科技为一体,涉及信息、新闻、咨询、教育、科研、政治、军事等众多领域[15]。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不仅为科学技术在非遗档案传播中的运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还已经成为非遗档案传播中重要的技术载体和传播平台。非遗档案网站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为非遗档案利用者和档案部门提供了一个互动、沟通的渠道。目前网络上的非遗档案信息主要集中在档案网站和非遗网站之中,比如上海市档案局在官网开辟专栏展示非遗档案,并且及时更新非遗建档和保护的最新动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官网里也有类似情况,该网站的展演专栏模块对非遗档案相关信息进行了展示。
微信公众号,作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自媒体传播平台,不但可以依附于手机移动终端随时登录,而且公众号主持者与订阅者之间可以及时进行沟通、对话与互动。这些优点对非遗档案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非遗档案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进行展示,例如江苏省档案局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江苏档案,在“这些中国世界记忆遗产”的专题中,为受众提供了《本草纲目》等相关的非遗档案信息。公众号的推送信息功能不仅让受众及时了解非遗档案的最新消息,更有利于提高受众的阅读质量和非遗档案在群众中的传播。
微博作为网络媒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其受众面广,用户群庞大。目前很多省市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其中也涉及部分非遗档案信息。比如,福州市档案局的官方微博发布了福州市档案局强化文化担当,全力抢救“非遗”档案的相关信息;北京市海淀区官方微博展示了非遗档案数字化整理制作工作等信息。这些网络媒介提升了非遗档案传播速度,增加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为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提供了推力。
总体而言,这些媒介有着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在视觉、听觉、感光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优势。
2我国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