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华鸿模在荡口资助兴办的鹅湖女学,学校除学习国内外文学史书外,还教授女红刺绣工艺,并曾获得过国际艺术大奖。女学课程内容既实用又为提高女性人文素养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一定程度上解开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使得女性开始走向近代自我发展的道路。
近代华氏家族所办学校,在传承本家族鼓励人才多元发展的传统的同时,使得自己课程内容更为开放与丰富,刺激并促进了近代人才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一直受传统儒学轻视的科技方面的知识,华氏家族注重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使得其在近代转型期带有一定的科技型家族的风采,这也是在许多家族落魄之时,华氏家族至今仍人才济济的原因之一,值得众学者去深入研究。
果育(鸿模)小学不仅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上注意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还在课程形式上加以关注。如:“华绎之从日本购进一大批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和数量丰富的理化实验仪器,还建有一座五大间两层的大楼,取名鸿模藏书楼,藏有万卷书籍,供师生阅读,以利迅速成才。同时当时金属铝、钠、镁等化学物品,十分昂贵,但也都配全。对体育和音乐也十分重视,无数器械、球类、标枪、铁饼、风琴等也都配备齐全。”[9]

从以上教学设备之完备可知,此时的鸿模小学课程形式注重实物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儿童生长发展规律。课程之中并无轻重之分,国学、科技与体育、音乐并重。从师资与设备的投入来看,华氏家族在此时花费了不少的心血注入到兴学育才之中,成功地完成了这次蒙学课程的近代变迁。
参考文献
[1]佚名.时霖荣公传.荣福龄纂修.无锡荣氏宗谱.民国二十四年活字本,卷二十八.
[2]钱志仁,华百顺.科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合传.无锡望族与名人传记[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84-485.
[3]上海大学,江南大学《农乐史料》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兴学育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6.
[4]荣勉韧.女学千秋业,遗泽万古风——与竞化女校校友袁兰贞一席谈.未刊稿.
[5]荣敬本,荣勉韧.梁溪荣氏家族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70.
[6]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岳麓书社,1986:33.
[7]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岳麓书社,1986:40.
[8]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岳麓书社,1986:33.果育学校体育教师华伯圭曾与钱穆讨论《三国演义》一书,并称“此等书可勿再读。此书一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此乃中国历史走上了错路,故有此态。若如今欧洲英法诸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我们此后正该学他们。”此数言常在钱穆心中,钱穆称“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
[9]钱志仁,华百顺.无锡望族与名人传记[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