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职业发展环境复杂。档案职业环境是档案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背景,包括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管理环境。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技术、思维和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对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认识也发生着很大变化,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档案职业的发展,对档案职业的现代性、专业性、服务性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环境中电子文件原始性和完整性的鉴别、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分散性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档案管理政策法规的适用性改革等要求对于现有的档案职业模式和档案管理体制都是一种挑战。推动数据广泛收集、数据深度挖掘和数据精密分析的大数据技术,在催生新的职业类型的同时(如数据科学家),也将引起一些传统职业的式微,被广泛认为处在发展瓶颈期的档案职业境遇不容乐观。有学者担忧,如果大数据时代的档案职业仍然固守传统职业模式,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一职业将面临被取代进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
2.2 职业功能亟须拓展。社会开放程度和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使档案的社会属性被广泛探讨,档案职业逐渐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型,主动保存社会档案信息和重塑社会记忆成为档案职业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向。正如特里·库克所说:“档案职业人员以及他们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历史遗址等部门里的同行,是社会长久记忆的主建筑师。”[4]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主动构建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却面临着种种困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来自微博、微信、网络社区等多样化社交媒体的信息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主体,但数字记忆的长期保存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信息内容的不真实、信息载体的不可靠和信息价值的不确定等。即便是在数据信息全面涌现的时代,我们也面临着失去记忆的危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会造成信息资源的永久消逝、社会集体记忆的极大缺失和文化传承链的断裂。[5]因此,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和维护是档案职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3 职业构成要素相对弱势。从整体上讲,我国档案职业在社会职业体系中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6]这主要由档案职业各构成要素的弱势地位所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就目前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资源结构来看,纸质档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文档、表格、网页、照片和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资源所占比重较小。而且,具有漫长封闭期的档案信息因时效性较弱而不能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信息资源。档案职业人员作为开展职业活动的主体,存在学历层次多样和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从历年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来看,档案职业者的文化程度和档案专业程度,从初中及以下到博士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分布,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较少,人员综合素质与大数据时代的人才素质要求相差较远。此外,传统档案职业技能在大数据时代更加弱化。一般来说,档案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的程序或方法上,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链条发生改变,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要求的职业技能非常欠缺,传统档案职业技能亟须突破和创新。
3 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以“大档案”理念指导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指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全部有价值的档案进行集中保管和有效整合,[7]旨在通过改善档案资源结构,增强档案职业服务功能,提高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大档案”理念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档案资源所划定的范畴,体现了社会档案资源收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不再匮乏,而是泛滥,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大量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档案信息,形成了众多分散性的数据档案中心。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必须以规模性数据资源作为基础,因此,通过云存储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数量庞大、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源的集中保管和全面整合,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以及其他信息管理行业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也应该理性地看待大数据资源,“大档案观”区别于“泛档案化”,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
中要通过科学的方式鉴别出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数据资源,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