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数据说明,对于同一标准的高等教育学费,农村家庭的支付能力远远低于城市家庭,且高等教育学费的增长,对农村家庭的影响要大于对城市家庭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与城市家庭相比,一部分农村家庭会因不能支付学费而放弃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这也是导致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个人而言,高等教育隐性成本主要为机会成本,即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放弃工作所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套用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显性成本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机会成本的计算公式:
其中,CRO为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机会成本;Co为年机会成本,限于高中生的学历较低,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为较低层次的工作,类似于农民工的工作,所以本文把农民工的工资作为衡量高等教育机会成本的指标,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是1417元,换算成年收入大约是17000元;YP为各类家庭人均收入,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20];NF为家庭平均人口数,家庭人口数采用全国平均指标,即城市为3. 15人,农村为4.25人。
由此计算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机会成本为77. 62%,城市家庭为31. 42%,即如果不接受高等教育,农村籍学生一年可以挣得整个家庭年收入的77. 62%,而城市籍学生仅为31. 42%。也就是说,与城市籍学生及其家庭相比,农村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更大,他们更易因此而放弃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从而造成农村籍大学生比例的下降。
四、城乡大学生就业质量比较与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其投资需求主要受投资收益率的影响,收益率越高,高等教育投资需求就越强,影响投资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收入、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方面,其中,就业收入是最主要的指标)。就业质量越高,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就越高。然而,许多研究数据表明,城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质量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在不同家庭阶层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工家庭与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家庭的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最低的,其中来自农民工家庭者与来自企业经理人员家庭者的平均月收入相差近500元之多。在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弱势群体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低收入的就业全漂族、低收入的就业半漂族、失业半漂族中分别占54%、52%和34%。
可见,城乡户籍大学生就业质量客观存在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明显低于城市籍大学生。大量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起着作用。因此,决定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的因素,从微观层面来讲,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拥有量。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都接受完高等教育,他们的人力资本拥有量基本是一样的,但是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差异。
姜继红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帮助收集、筛选信息和协助推荐就业。并且,她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有三类:一是来自社会的制度性关系(如学校组织及组织成员)的社会支持;二是来自非制度性关系(如老师、朋友)的社会支持;三是来自生源地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支持。
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在第一和第二类的社会资本拥有量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在第三类社会资本的拥有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农村籍大学生在生源地的社会关系较为集中在农村,其父母和亲友主要从事着农业或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工作,这就会使得农村籍大学生的生源地社会关系,一方面会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或缺乏在正规部门的工作经验不能为其提供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的帮助,另一方面会因为缺乏与正规部门的社会联系不能为其提供协助推荐就业的帮助。而城市籍大学生生源地的社会关系要远远优于农村籍大学生,他们可以获得来自生源地社会关系较多的就业支持,进而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较好职位的概率要大大高于农村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