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公平是中国近年来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师资条件和区位状况等外在条件不同,高校发展规模也差别巨大。对高等教育空间格构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上,大多数国内学者都是从历史传承、经济水平、人口基础、自然环境、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梁志等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发展高等教育的实力、需求强度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陈慧青通过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高校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罗明东认为,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进而间接制约教育发展[,王国强等人则认为师资队伍是高校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尽管目前对于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区域差异的原因说法众多,但国内学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地区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及师资力量是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条件。西方国家对于高校发展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更为微观,泰勒(Z.Taylor) E251、麦克雷(T.McCray)‘矧、凯尼恩(S.Kenyon)等人分别对波兰、加拿大和英国的高等教育入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区域交通状况决定其易达性,交通是否方便是学生选择学习地点的重要因素;皮克登(A.Pickerden)和克罗齐(G.Crozier)等人则认为部分区域因文化排斥导致生源不足,但这一现象在中国十分少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地区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师资条件与交通状况与高等教育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
为了定量了解影响中国区域间高等教育规模差距的决定因素,本文使用1981 - 2010年中国各省(受数据完整性限制,不包括西藏、重庆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对造成我国及各省高等教育规模(公式中为STU)差异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文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1980年不变价,单位:亿元,公式中为GDP)表示,人口用各省当年人口总量(单位:万人,公式中为POP)表示,师资条件用各省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单位:人,公式中为TEA)表示,交通状况用铁路网密度(单位:铁路公里数/万平方公里,公式中为WAY)表示。设高校在校生规模模型的函数形式为(见公式3):
STUi=Bio+Bil GDP+B12POP+[3BTEA+Bi4 WAy (3)
为了克服多重共线性现象,本文使用EVIEWS6.0采取进行逐步回归法对2010年中国高校分布状况进行模拟,并分别对模型拟合优度、变量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模拟的结果显示(见公式4),经济水平和交通状况并不足以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总体空间分布现状,而人口和师资力量才是决定高校在校生空间分布的主因。究其原因,与我国对高等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少不无关系,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至今国家对普通高校所支出的财政教育经费也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 66%,这与我国庞大的经济产出显然是不相符的。
STU=0.0054POP+0.0012TEA-4.99
t=(6.4762)
(13.8155) (-4.9862)(4)
R2:0. 9816 F:693. 52 D.W=1. 572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副和2011年数据,对各省高校在校生规模具体影响因素的模拟表明(见表2):第一,影响不同省份在校生规模的因素数量及其作用强度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省份都受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影响,专任教师数量决定教育规模,这说明要提高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必须重视师资引进;第二,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家层面上高等教育空间分布影响很小,但是在省域层面上,因为各省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不同,仍有13个省市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其中以北京、上海为甚;第三,在国家层面上,人口规模是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原因,而在省级层面上这一因素的作用范围并不占优势,只有四川一个省份的在校生规模受人口规模的影响,这与各省高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生源不局限于本省有关;第四,交通条件对中西部省份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有所展现,铁路网密度对内蒙古、天津、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陕西、青海等省的在校生规模影响较大,从这里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加强经济投入和改善交通条件来弥补自身条件不足,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
四、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结
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