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建设;特色小镇;经济转型
一、小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研究
提到小城镇建设,费孝通先生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性人物,早在20个世纪40年代,他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他的理念是城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20世纪80年代,费先生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这一著名观点,开启了对中国城镇发展问题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包括城镇发展必须把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产业和解决就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要发挥市场在城镇资源配置和布局中的决定性作用。关注农民生活与乡村建设是费孝通先生关注城镇化问题的独特视角,费先生的城镇化理论提出不仅仅要算经济账,算账要算总账,然而算总账有很大的难度,他的“算总账”其实就是要全面的来看待乡镇企业,不仅要看到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它对小城镇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的这些观点今天读起来依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理论之后,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重视并转化为中央农村改革政策的具体措施,1998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明确将小城镇战略视为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而使小城镇发展模式能够在在全国推广实施。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实践
1978年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更新,再加上如费孝通先生这样的学界泰斗大力呼吁,中国业已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松动,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在这个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制订了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总方针。这样的一个总方针,在80-90年代一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方针。从90年代初,一直到2000年,国务院以及其所属的建设部、国家体改委、公安部相继出台了诸如:《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相关部委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原则,优中选优,在全国挑选了57个有特点的村镇作为试点。这些措施的实施,规划了小城镇发展将成为新世纪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学习当时的中央文件可以感觉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回顾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我国城镇化发展选择了小城镇发展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引导了中国城市化政策的走向,其主要特点为:一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这一点尤为可贵。还有一点就是建国以后逐步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有手艺、有想法、敢创新的一批新型农民开始进入城镇。
二、新型城镇化与经济转型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由于住房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市场的放开,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GDP导向的政绩观与土地财政的实际需求,使80年代确立的“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总方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原来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战略被扭曲成大力甚至疯狂发展大城市,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模式被边缘化。这样的大城市化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6年的57.35%,如此炫目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其背后隐藏的矛盾与问题同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警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城镇化发展理念理解执行为了“造城运动”, 而“造城运动”带来的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生大的波动甚至动荡的主要隐患。其次是盲目规划,思路混乱。主要表现在不少地方决策者不顾及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不考虑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拓展城市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这样使全国范围的不少大城市用水、用电、用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以用水问题为例,全国400多座城市因缺水必须依靠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中110座属于严重缺水。第三是近2亿的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各种国民待遇。如果扣掉多达2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际的城市化率只有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