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多重挑战:“互联网+”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业困难重重
2.1 制度建设滞后,配套政策较少
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后,各地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出台适宜的政策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个别市、县部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但是一方面客观上由于时间紧张、可借鉴经验少,从整体上看,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偏重宏观指导,人事、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具体操作性方案均未出台,工商注册登记和行业准入问题、税费问题、融资问题和场地问题无一不是摆在农民工创业路上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电商事业处于起步阶段,特色品牌少、物流配置少、电商人才少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优势资源的作用发挥,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商人才的引进无法依靠从下而上的自发性改革,急需各级政府政策层面的宏观调控和专项扶持。
2.2 创业资金缺少、抵御风险能力小
创业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进城务工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是建立在具备一定见识和原始资金积累的基础上,但“不足10%的农民工基本具备返乡创业前期资本投入,超过80%的人只能承担初期投入的一半甚至更少”,更无法满足多次投资需要,同时由于贷款难、融资渠道少,导致生产设备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规模无法扩大等问题。在种种不利因素作用下,部分农民工创业项目无法正常启动,或启动后因资金链断裂而面临倒闭,或在与其他同类企业竞争中受到强烈冲击,最终造成创业失败再次失业。
2.3 创业理念落后、创业素质有缺陷
外出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通过自身努力掌握了一定的经营经验和管理技能,对互联网技术有了相对深刻的认识。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9%,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2.6%。整体上看,从素质技能上看,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偏低,作为基层员工也只能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对互联网应用的学习并不深入;从创业心理上看,农民工希望借助返乡创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尊严与社会认可,但仅单纯依靠个体创业难以实现自身价值诉求和社会范围内的认同;从创业理念上看,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态度以及对创业机遇的把握、创业伙伴的合作均存在后天缺陷。
2.4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创业竞争激烈
“互联网+”创业已成为当前创业热点,仅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便吸引来57 000多支团队参赛,与此同时,国内电商巨头纷纷把目光转向农村市场并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互联网+的趋势”和农村电商发展战略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农民工返乡创业并非在一个毫无竞争的环境内进行,相反,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内,农民工创业与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均处于同一起点,相比较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互联网技能全面和社会人士拥有的丰富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源,创业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农村进行创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3 强对策:建立返乡农民工“互联网+”创业服务体系
3.1 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创业制度体系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扶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必要条件便是建立健全一个科学、有效的政策体系。首先,要建立创业准入制度,公平市场竞争。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完善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返乡创业者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同时降低创业门槛有利于农民工创办中小型企业,将淘汰机制归还给市场,保障返乡创业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其次,要建立创业监管制度,规范农民工创业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时刻贯彻落实监管职能,合理发挥宏观调控力量,一是要引导农民工规范自身行为,避免触及法律红线;二是要监督外部创业行为,避免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第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创业融资渠道。政府专项创业资金、农商银行贷款、互联网融资平台、合作社融资、国企注资等多种方式均可为农民提供创业资金,但政府必须要对农村金融进行严格管理,通过相关保险服务指导创业资金的规范化运作,并杜绝非法集资活动,使出资方和农民工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此外,各地政府应通过政策落实来完善物流、网络、交通等配套设施,持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