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几十个汽车品牌,每个品牌经销店均有销售展厅,展厅里需要汽车销售服务人员,一般4S店汽车销售人员岗位设置为5-8个,他们的工作是对各来店客户提供服务,通过口头解说,让客户更清楚的了解兴趣车型的各种性能和特点,因此全国每天都有大量汽车销售人员在反复的高强度的口头解说和介绍各汽车的性能和特点。同时每到节假日4S店降价、促销、优惠和新车型的推出等时,4S店要印刷大量的纸质宣传资料,这些纸质宣传资料客店来店或离店时发放,这些纸资料客户看完了就扔掉了,同时没发放完的资料与废纸一起处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同时通过调查发现人们要了解汽车信息,只能通过网络、或到4S店、车展、朋友们的口口相传来了解汽车,人们了解汽车的途径较少,不是上网,就是要亲自去4S店或车展,一般4S店并没有完全集中在一个区域,如成都市4S店主要集在机场路、羊西、三圣乡、龙潭寺如图1所示,人们要看车就要这四个地方去看,费时费力。
因此假设有这么一台机器,既可以简化4S店汽车销售服务人员的销售服务工作,只针对决策期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其他初期的销售服务由某种机器完成,通过这个机器客户可以了解喜欢车型的各种开放信息,同时4S店的各类降价、促销、优惠和新车型的推出等活动信息均可由这台机器来了解,同时将这样的机器安放在汽车4S店展厅、广场、大型卖场、地铁等地方,让汽车这类大宗商品信息如同衣食住行信息一样普通的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这样既可以减少4S店销售岗位数的设置,也可减少销售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方便了人们了解汽车信息,而实现这种假设的机器为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
1.设计目的
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目的:(1)取代汽车4S店销售人员对初期客户的销售服务;(2)取代4S店降价、促销、优惠和新车型推出时的纸质宣传资料;(3)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放置在汽车4S店展厅、广场、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华联百盛等大型卖场、地铁等地方,让汽车这类大宗商品信息如同衣食住行信息一样普通的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方便人们了解汽车信息。
2.开发过程
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的开发分为三个步骤,一个是软件的开发,一个是硬件的支撑与选型,一个是安装调试。
2.1软件的开发
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软件在开发时按图2思路开发,先给一个界面给在售汽车信息、促销优惠活动、新车介绍三个选项,通过触摸屏触摸点击某一个选项,进入下一个界面,如触摸点击现售汽车信息,出现国产汽车、美系汽车、德系汽车、法系汽车、日系汽车、英系汽车、韩系汽车等选项,再通过触摸点击其中某一选项,出现该系各车系,再触摸点击某一车系会出现该车系中的各车型的图片、报价、基本参数、发动机、车身、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转向、车轮制动、主动安全配置、被动安全配置、防盗配置、操控配置、外部配置、内部配置、座椅配置、空调配置、灯光配置、玻璃/后视镜、多媒体配置、高科技配置等信息。客户在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上通过触摸点击来一步步了解汽车的相关信息。其中软件可以做成PPT格式。
2.2硬件的选型
目前终端机的种类较多,有查询机有广告机,有普通触摸屏的有高端平板电脑的,有主机是windows系统的、有安卓系统的、有硬件公司自己特别开发的软件,通过调查以及结合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使用目的的论证,最后选型为触摸屏式主机装windows系统的查询机。
其特点是:较普通大众化、操作简单、软件植入方便,且价格便宜。触摸设备:电阻压力触屏/表面声波触摸屏/红外线触,摸屏分辨率 4096×4096,单点触摸寿命大于3500万次,运行环境:Windows9x/ Windows2000/ Windows XP/Windows7,机柜:全钢数控制造,专业模具,一次成型内置:电源控制系统;豪华音响系统,工业散热系统,定制:打印机、读卡器、金属键盘、网络接口等,电源开关:控制主机、显示屏、音响电源,电源:AC 220V±10% 功耗≤200W,工作环境:温度:-10 - +45 ℃,湿度:10%-80%RH (相对湿度),物理尺寸:高142cm X宽47 cm X深41cm。如图3所示。
2.3安装调试
将软件植入硬件,因查询机的主机运行环境是Windows9x/ Windows2000/ Windows XP/ Windows7,支持PPT文件,因此只需要将软件的PPT拷贝到查询机的主机里即可运行,通过多次的安装、调试成功。
3.结论
通过对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的开发、查询机的选型、安装调试实验,说明汽车销售服务客户终端机的功能完全满足开发之初衷,取代汽车4S店销售人员对初期客户的销售服务,取代4S店降价、促销、优惠和新车型推出时的纸质宣传资料,让汽车这类大宗商品信息如同衣食住行信息一样普通的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方便人们了解汽车信息。
参考文献
[1] 郎全栋.曹晓光. 汽车使用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8-93,116-117.
[2] 杨宏进.汽车运用基础[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1月.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