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中叙述的内容,让我们更深层的了解到了我国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现在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小学生的模型思想的培养十分重要。
(1)结合生活现状,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学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我们研究数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是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每一个数学模型都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真实存在的生活模型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将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独立的解决数学问题[3]。在今后的学习或是生活过程中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是,学生就能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好的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问题的解决。比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小明和小丽、小红3个人是好朋友,他们相约去果园摘橘子,小明摘了3个,小丽摘了6个,小红摘了4个,那么三个人一共摘了多少个橘子?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问题的解答,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应用,加强学生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尝试着发现课堂上的模型在生活中的相应模型,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生活中找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或是利用纸张自制一个长方形,然后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利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比如,一个字典的长为20 cm,宽为15 cm,接下来带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也就是长×宽=面积,那么这本字典的面积就是20×15=300cm2。在这个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实践性质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几样长方形的物品,量出物品的长和宽,最后算出面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对于完成效果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模型的实际应用,并且帮助学生养成了构建数学模型的好习惯和好能力。
(3)利用旧模型,建立新的模型。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和学习中,数学模型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概念、公式、方程、法则这些都是,并且这些数学模型都是通过逐级建立起来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那么教师就可以举例:小红今天买了7个笔记本,小刚买了4个笔记本,请问小红比小刚多买了几本笔记本?这道题需要加减法的运算,7-4=3。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小,问题理解较慢,那教师也可以采用另一种问法,比如,小刚买了4个笔记本,那现在他再买几本就和小红红一样多了?通过这种方式的引导,学生不仅找我了减法的运算,还掌握了加法的运算,所以学生就能更深的理解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就是利用旧的模型,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并且通过模型的相互转换,轻松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4)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可以定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比如带学生去菜市场,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中学到的模型思想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价格的问题和统计问题。通过这种实际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理论,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为今后数学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建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