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社交网络,移动学习,Moodle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2015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以及手机应用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手机上网比例高于PC端。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其用户使用率继续上升,微信,QQ等社交类网站的迅猛发展,预示着社会媒体(Social media)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和趋势,它正逐渐影响着网络用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伴随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移动学习教学在世界各地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与学习变得越来越普遍。国外的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其研究时间较早,研究范围及内容也比较广泛深入,构建的移动学习平台用户定位十分明确,针对性较强。如Westmister大学的基于短消息的英语学习系统[2],哈佛大学的实时学习分析平台[3],Blackboard Learn[4],StudyBlue[5]。我国内地移动学习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以黄荣怀[6]、方海光为核心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从系统服务环境、系统支持环境、系统装备环境三方面入手,并结合国内外移动学习与应用案例的研究,构建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希望再次带动移动学习研究的热潮。其他学者则从技术批判、设备专属性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提升了国内理论研究的水平。虽然国内企业培训也开始重视交互、协商等社会建构学习理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出诸如思维工具等移动学习的其他特性,仍以资源的堆砌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要形式和目标,移动学习的发展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移动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
1.1 社会化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他人的帮助下,通过社会性参与和互动完成的意义建构[7]。所有的认知、学习和行动都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心智的发展都是与他人的心智互动的结果,换言之,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8]。因此,重视交流、协作、共享和反思,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强调各种制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构建有效学习环境的基础,能够推动学习者达到认知发展的新高度。
1.2 碎片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呈现碎片化、微型化趋势,不再是完整的、线性的、固化的。我们开始进入“碎片化时代”[9]。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灵活碎片的时间、便捷易用的智能终端、泛在学习网络进行自主按需的无缝学习,然而,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法赫和普鲁莎卡[10]认为,从生成的角度分析,信息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远程教育论文前者是独立于个体由外部生成的,而后者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具有自我生成性,因此不能简单地采取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信息与知识学习,重复的信息捕获、存储、回复和传递无法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乔纳森等[11]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在真实、 有意义的问题驱动下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重构时,信息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所用,从而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因此,碎片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和学习[12],以更短小的内容、更单一的目标来传递知识。
2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平台构建
移动Moodle平台是Moodle在线学习的移动客户端应用,通过该平台,高校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开展移动学习,同时亦可作为常规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碎片时间,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现有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状况,弥补学习网站的不足,提出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用于移动学习,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教学反思、协作教研等方面有积极作用[13],为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2.1 功能结构
本平台采用Objective-C语言技术进行编码实现,采用MySQL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用户数据库,可对用户信息,用户所上传的文件等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软件APP的方式展现其功能,用户可在下载软件后进行访问。系统前台和后台功能结构如下图1、图2所示:
平台的前台为用户提供课程查看、课程查询、用户登录、个人资料修改等服务,网站的前台结构功能齐全、简单明了,极其方便用户使用网站的所有功能。后台功能便是对前台动作制造的信息进行记录与梳理。整个软件的后台设计体现出软件的简单明了,主题清晰,操作简易、实用。
2.2 系统界面
根据前台结构设计图,采用先进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完成用户界面的设计,主要界面如下图3:
3 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Moodle应用分析
社交网络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传统形式相比较存在很多优点,例如更加灵活便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教师在社交网络中还可以自由提问、表达,包括感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教学的反思、经验的交流、讨论主题以及分享个人教学经验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