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到今天,农民期望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地、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而在农村人口不可能大量融入城市的情况下,农民群众开始了就地城镇化的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农村,而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其特点是统一规划设计新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提供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
一切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着力协调破解建设中的规划、土地和资金等难题,财政和金融部门最大可能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筹措资金。特别是在承包地和宅基地问题上一定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把整合节约出来土地的升值主要用到农民身上。坚持高起点规划,努力兴建“百年社区”。“以前是一辈子盖三次房,现在是盖一次房住三代人”。新型农村社区本着“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原则,规划设计一步到位、力争一流,结构上注重合理,外观上注重艺术,配套设施上注重完善,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又经济又节省土地,与农民过去旧的住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全新的建设理念,在农村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场革命,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农村的集中体现。
(三)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尽量靠近城市,尽量靠近中心城镇,尽量靠近产业集聚区,最大限度地配套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城区、镇区、社区三个层次的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各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实施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尽量将城郊村、镇区周边村、远离产业集聚区的村合并靠拢到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附近,以便将来与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连为一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包含了基层干部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真正体现了发展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的务实精神。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强了农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四)完善配套政策,科学规划新型社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通过制定和完善财政、信贷、规费减免等配套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社区集聚,引导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管理体制改革,尽快消除各类生产要素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障碍。在农村土地流转、房产确权交易等方面出台新的政策,确保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扩大和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住房、交通、土地、人口、产业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要素,要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制定规划要立足实际,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规划同步安排、同步推进。要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客观实际,坚持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外观与环境相协调,突出地域特色,做到形式多样、格调新颖。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