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手法上采用自由灵动的设计手法:根据小区中心绿地和建筑的布局关系,在小区中心位置,结合场地和建筑布置中心主题广场和景观轴线,硬质景观沿轴线展开,线形灵韵游走,形成简洁柔和的小区意像。另外还结合主景观轴设置景观支线,渗透到住区主要部分。其次采用动静相宜、开合有致的景观空间处理手法: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建筑的摆放对小区内的景观空间进行了划分:在主入口设置小区景观步道,烘托小区入口简洁大方的环境;在小区中心位置设置小区中心广场为整个小区提供休闲娱乐的开敞景观空间;在小区内结合建筑布局和道路布局,分别设置系列景观节点,这些节点与中心绿地、景观步道共同构成了小区内错落有致的环境空间。最后强调景观价值的共好性,在设计上将各景观空间同建筑有机融合,使各住宅的景观只有特色上的区别而无质量上的差异。
5.4可持续性策略
虽然是动迁房,但是小区规划建设仍贯彻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城乡生态宜居水平,通过合理的规划达到节省土地资源,优化小区内部环境,从小区规划设计、规划建设、使用和终结的全生命周期内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结合用地和周边环境特点,在规划设计上因地制宜采取的措施有:
(1) 通过适当增加建筑高度,减少栋数降低建筑密度,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的同时产生大面积的生态景观绿地。
(2)通过合理总图布置,调整建筑朝向和各栋之间的相互距离、错让,住宅基本采用南北向布置,最大偏转角度15度,高层住宅间距>50米,有利于采光通风。整个组团错落布置,有效引入东侧徐公河的自然风,尽可能使得组团中每栋建筑都能带到较佳的景观、日照和通风效果。在增加住户舒适度同时,减少了采暖和空调的能耗。
(3)沿商务大道和光明路设置城市绿带,种植绿化和树木,减少城市交通噪音对住区的干扰。
(4)人均绿地4.8平米大于人均1平米公共绿地指标,绿地率46.7%大于30%的绿色建筑标准。
2.室外环境
(1)利用徐公河凉爽的湿润空气带至小区内部,缓解小区的热岛效应。
(2)在景观环境上采用生态化、个性化的植物配置:小区的植物配置采用生态化、个性化的配置方法。草坪、地被、花卉、灌木、乔木等不同的植物群落合理的进行组合与搭配,使整个小区的植物层次丰富而完整,符合生态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