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密集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张过程中,城市密集区成长迅速,而高密度的城市建筑设计也显得尤为突出。
一、密集型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密集区,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推动下,信息化,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知识密集型产业带动着城市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内部看,城市密集区仍有经济,人口进一步集聚的巨大空间和潜力,以多个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集区仍将是吸纳产业和人口的强集聚体,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密集区将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从外部看,城市密集区是一个开放的地域空间,随着核心地区与周边腹地的联系不断紧密“长三角效应”开始向周边城市和地区延伸,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不断加快。
对城市的整体环境效益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一系列发展中地区做了相关研究,运用一体化的土地-交通-环境模型探讨城市形态与一些重要的环境指数之间的关系,包括:交通能量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质量(新鲜空气和微粒)。研究比较了相应地区在不同的发展策略下的环境表现,得出的发展策略包括:
①按目前发展的策略(Business as usual):整个城市按目前趋势成比例的密度增长。
②密集城市的发展策略(Compact city):在内城的集中增长,辅之以良好的公交系统。
③边界城市的发展策略(Edge city):在城市边缘选定的地点放置新的活动以形成副中心。
④走廊城市的发展策略(Corridor city):与边界城市相似,但却是沿着线性的走廊加以集中发展。
⑤附加城市的发展策略(Ultra city):70%的增长在城市外围的区域中心。
⑥边缘城市的发展策略(Finge city):30%的增长沿着城市的边缘进行,每个区域内居住和就业平衡安置。
一种趋向更为集中的城市形态不论如何定义,都将使城市环境的整体效益得到改善在这样的改变中建筑用地必然会产生相应变化衍生出多种特殊地块用地及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