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优化理念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取向及现状,总结得出中传统民居文化在当今建筑设计的延伸。
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富 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哲理,如知情重礼、以人为本,整个建筑艺术设计创意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建筑艺术与风水环境的融合,崇尚以人性文化和自然美所表现灵性共鸣的审美原则和建筑艺术环境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几千年的自然观、世界观及传统民生意识也常通过建筑艺术空间缔造出来。
中国传统建筑古谈
我国的“传统民居”受传统的“天人合一”建筑理念的影响,古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通过思考实践和生活感悟来设计住宅,其营建都是就近取材、因地制宜,集合各地域间的差异,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其发展和产生是文化、社会自然,经济、宗教等综合等因素的反映,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我国历朝以来,营建房屋,不仅要遮风挡雨、满足起居生活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对传统伦理、人伦心理、文化审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需求。而“天人合一”是历代中国“周易风水学”的核心重点,在历代民居和官方各种建筑里,传统民居是最为完整、深入地表达了这一思维,表达了古人在与大自然和睦共生的思想、和谐的发展方向、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传统的传承模式,表达了在追求“天、地、人”和睦共生中。其设计思维为我们的现在和将来研究自然共生的环境建筑艺术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1.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优化理念
这个理念反映到我国几千年来古代建筑艺术上,在于看风水营造房屋,按自然地理环境营造居室。《周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提议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改造和引导,在变化后与它相适应相融合,做到人不违天地天随人愿,与大自然和睦共生。中国几千年来古代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我国民居的选址,是按照“风水”的基本格局,以“背山面水” 、“负阴抱阳”为最佳的原则,“如此在比较相对封闭的空间和自然环境下,有利于生态循环的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寒风,面水迎来南向温暖的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环境有利于生活生产学,丘坡避免水涝之灾,并容易对农副业经营生产形成良好的管理,在平原地区只要形成背靠依托的格局。所谓“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明堂,对面屋宇即案山”(《阴宅房心集》)。
我国古人几千年来对环境的认识为:“夫宅者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内经》)。在这种阴阳观念下首先,整个建筑要外“实”内“虚”,形成阴阳关系。然后,空间依据“门堂之制”,在中轴线依次排列门屋、正堂,再排两厢,门堂一主一次,东西厢房的也是配合阴阳对应的关系,以横轴线排列。在纵横轴线的院落关系中,纵为主,横为次,调和阴阳关系。我国民居从南到北都是以院落为中心的格局为主。即屋为阳(实),院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在密集的居住环境中协调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较好地解决了阳光、通风、保温、等问题。
中国传统建筑生态精神
我国民居的院落重视大小与屋的比例,院落享受露雨阳光,“藏风聚气,通天接地”;院落和室内等联在一起形成气流格局,是气流聚集所在地,用来沟通阴阳之气的中心,是居住中心。在院落中引入自然风光:高墙深院,植树栽花,经营园林,来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国民居在室内种植各种盆景、花石园艺、水景盆栽、花鸟虫鱼、瓶插、将人工与大自然融合,将大自然的风景加以提取,精心布置园林盆景、来展现了我国民居绿色陈设的室内生活景观。
我国民居生态精神表现的是我国民居在建筑艺术方面的特色,房屋在梁柱式木构架的外围砌墙营造,精心的把结构和维护分开,围护体和支撑体分开,减轻了地震自然灾害、兵祸匪盗对房屋的伤害。民居的建筑结构是传统建筑仿生结构的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建筑哲理的思想的体现。木材的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又都普遍用榫卯构造连接,如同骨骼关节。刚柔并至。
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在农业社会中就地取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造方式。天然材料对人体无害,所拥有色彩纹理质感能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和睦的心理效果。
1.在当今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文化的延伸
在当今建筑设计中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精髓所在,了解其文脉传承的足迹,整体到局部理解建筑艺术文化所包含的重要理念,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睦精神,将其内涵融入建筑艺术设计创作中的每一个构思和细部。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居古老的创造性文化继承,发掘我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文化内核形成的建筑设计语言,不断组合等,将其与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要有神似形似,能真正能给现代人们的生活注入新鲜血液。
建筑艺术设计者应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注解在建筑艺术设计中,才能够突破目前各种形式上的弊病,用现代的功能需求、现代的技术材料、现代的观念手法、展现表达传递传统文化的“意境和文化精神”,创造出富有原创性具有文化意味的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