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05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0例乳房切除女性患者,年龄24~48岁,平均36岁。左侧乳房6例,右侧乳房4例,全部患者术前空芯针活检或术中冰冻活检证实。其中右乳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伴有乳癌家族史1例,右乳叶状囊肉瘤2例,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浆细胞性乳腺炎1例,导管原位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
1.2 手术方法 10例患者中,4例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的乳腺皮下切除术,2例行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其余4例行切除NAC的改良根治术,全部10例患者均行带蒂背弃阔肌肌皮瓣即时乳房再造术。
1.3 结果 1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皮瓣坏死。1例术后引流较多血性液,经及时处理,3天后好转;1例因健侧乳房下垂,再造乳房下垂不明显,故双侧对称欠佳;其余再造乳房形态逼真,上肢功能基本正常,随访1~7个月均无肿瘤复发转移,患者均感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主要针对患者担心手术切除范围小,害怕术后复发、转移以及担心手术效果的忧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方法、效果,明确告知患者行此种手术方法既可达到传统的乳癌根治术效果,同时又恢复了形体,避免遭受乳房缺失的心理打击,而且较延期乳房再造还可节约医疗费用[1]。
2.1.2 皮肤准备 术前做好供皮区及术区的皮肤准备,并检查有无皮疹、划痕、破损、毛囊炎等易感染因素,尤其是乳房、乳晕周围的皮肤及背阔肌皮肤。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24h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防止全麻后引起呕吐并保证输液通畅。
2.2.2 术区护理 (1)因术后乳房组织切除,致乳头、乳晕只能靠周围皮瓣的皮下浅层血管网供血,如受压易导致供血不足坏死,故胸带加压包扎应松紧适度,过紧影响血供,过松起不到加压的作用,应使皮瓣与胸壁紧贴,有利于愈合。(2)注意观察患侧上肢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如手指及上肢有无肿胀,皮肤有无青紫。患肢抬高制动24h,以增进淋巴与血液循环。(3)注意观察乳头以及背部供皮区皮瓣颜色有无加深,皮下有无捻发音、波动感,从而观察有无缺血、坏死及皮下积液、积气,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湿及时更换,背部切口用胸带加压包扎,使供皮区皮瓣与基底贴附。
2.2.3 引流液的观察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的改变,正常情况下,术后24h内引流液一般为血性,量不超过200ml,第2天为淡红色,量逐渐减少,根据患者的情况,引流管放置5~7天后,引流量<30ml予以拔管。
2.2.4 体位 术后患者大多因害怕疼痛而取健侧卧位,导致出血量增加,应告知患者平卧1周,以压迫供皮区创面,达到止血效果。
2.2.5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本组病例主要并发症是供皮区皮瓣下血肿和血清肿。本组首例患者术后3天有较多血性液体引出,每天达400ml,考虑有活动性出血,原因可能与创血大,止血不彻底及担心影响皮瓣供血,不敢加压包扎再加上患者怕疼痛而不敢取平卧位有关,予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及静脉用止血药后出血停止。此后加强了术中的止血,术后均予以绷带加压包扎并嘱患者平卧以压迫供区创面,术后引流量减少,亦不影响皮瓣血供,本组5例出现供皮区血肿,加压包扎1周左右均好转。
3 康复指导
3.1 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术后24h可轻微活动患肢,由远端向近端活动,如活动大拇指握拳、伸屈腕关节,术后3~5天做肘部的屈伸、外展、抬高,并结合日常生活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如自己吃饭、刷牙、洗脸,用患肢梳头等,1周后做肩部运动,可做摸耳运动及爬墙运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患侧手指经头顶扪及对侧耳朵,外展180°。同时禁止在患侧上肢穿刺、输液及测量血压等。
3.2 按摩 术后2周指导无乳头坏死的患者进行乳房按摩,2~3次/h,每天10min左右,以防乳房瘢痕挛缩,帮助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乳罩托束乳房,不能使用过硬过紧的乳罩。
4 体会
乳房切除术后即时乳房再造是乳腺外科治疗技术的一大进步,它在乳房切除的同时恢复了患者的形体,避免了患者遭受乳房缺失的心理打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延期乳房再造需二次住院,即时乳房再造仅在一次手术中完成,极大地节约了医疗费用,但因手术创口相对较大,术后患者害怕疼痛不敢平卧,易引起术后供皮区皮下血肿、血清肿等并发症。我们根据手术的特点,采取加强术中止血,术后给予绷带加压包扎及取平卧位,保持引流通畅等措施,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齐发芝.乳房整形再造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