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俗称毒蘑菇,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多在夏秋季节发生,为一家多人发病。在乡镇卫生院是一种急诊常见疾病之一。如不及时,准确诊断和救治,常可危及生命。目前全世界毒蕈种类有200余种,我国已经发现的有80余种。而可以致患者死亡的毒蕈有30余种。目前已知的毒蕈毒素有150余种[1],主要包括:①毒蕈毒素、鬼笔毒素,95%毒蕈中毒由该类毒素引起;②毒蕈碱,该毒素是一种类似乙酰胆碱的生物碱;③毒蕈溶血素;④肝毒素,如毒肽和毒肽毒素等;⑤神经毒素,如毒蝇碱。毒肽和毒肽毒素毒性极强,可损害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尤其以肝脏损害最大,毒肽主要作用于肝细胞核内质网。鹅膏毒肽能特异性抑制mRNA聚合酶Ⅱ,阻断mRNA合成,有强烈的嗜肝细胞性,破坏肝细胞后从胆汁排泄又从门静脉吸收入肝,这种肠肝造成肝细胞不断损害以致功能衰竭[2]。含巯基的药物可以与毒肽结合,打断其分子中的硫醚键,使其毒力减弱,从而保护体内含硫基的活性,甚至恢复部分已与毒素结合的活性[3]
1 临床表现
瓦房店地区可以导致患者于死亡的毒覃有4种,分别是:白毒伞、麟柄白毒伞、鹿花菌、臭黄菇等。其中白毒伞与鳞柄白毒伞毒性最强,属于鹅膏菌属。
鳞柄白毒伞及白毒伞:含有多种毒素,这类毒素的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和酸碱。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不会破坏其毒性。发病时多以胃肠道表现为主,伴/不伴假愈期Zd一1周,出现全身黄染,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等肝功能衰竭,继而出现多脏器衰竭。病程最短sd,长者30d。
毛头乳菇、毛头鬼伞:发病初期以胃肠道表现为主,2一4d左右,出现少尿、无尿、浮肿等肾功能衰竭症状,病程较长。
臭黄菇:发病时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基本没有潜伏期,出现精神障碍、谙妄、幻觉等精神神经症状,病程短。
2 毒蕈中毒的治疗方法
2.1排除毒物毒蕈中毒早期应尽快让中毒者排出毒物,以免机体继续吸收毒素,并及早送到医院,采用催、洗胃、导泻或灌肠等方法,这是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2.1.1催吐中毒后不呕吐者且神志清者可直接用手刺激咽部引起呕吐并饮大量淡盐水反复刺激呕吐直至无食物残渣。
2.1.2洗胃 中毒早期无呕吐者需洗胃。用1:2000~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盐水,浓茶水反复洗胃。胃内毒物清洗后,可通过胃管再灌入活性炭二、三茶匙(溶水1杯),蛋清等毒物吸附剂。
2.1.3导泻或灌肠可用温盐水灌肠,或用50%硫酸镁溶液导泻。儿童每岁1g,成人20~30g。2.2解毒对于毒蘑菇中毒,应及时用各种药物解毒。如服用通用解毒剂(2份活性炭、1份氧化镁、1份鞣酸混合溶于水)20g解毒。对于能使肝脏严重损害的豹毒伞等中毒,可在中毒早期用含巯基药物解毒。用5%二巯基丙磺酸钠5-10 mL肌肉注射,或以50%葡萄糖20~40 mL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日2次,一般用5~7日;对于农村医院此药缺乏者可以应用含有巯基药物如还原性谷胱甘肽,剂量1.8-2.4克加入250毫升葡萄糖中静点;或氢化可的松200~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点滴。
2.3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毒蕈中毒一般病情变化较快,可能出现各种严重症状,因此必须详细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3.1补充液体由于剧烈地呕吐和腹泻使体内水份大量损失而引起休克或酸中毒等,所以必须补充液体。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2000 mL,加维生素C 500~1000mg静点。如有酸中毒者,应加入5%碳酸氢钠250~500 mL静点。
2.3.2中毒早期症状及治疗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或者明确知道是含毒蝇碱的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中毒症状时,可注射或服用阿托品。2.3.3护肝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7.5毫克或还原型谷胱甘肽1.8-2.4克或异甘草酸镁20毫升加入葡萄糖100毫升静点。基层医院可用维生素C及肝泰乐等静点。
2.3.4脱水剂治疗若有神经症状如抽搐、昏迷、或有呼吸障碍、高血压、缓脉而疑有脑水肿或脑出血者等可加用脱水剂治疗,如用25%山梨醇250 mL,或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点或推注,每天1~3次。如有呼吸衰竭表现者,还可在给氧吸入的同时,肌肉或静脉注射山梗莱碱,每次3~6mg或25%尼可刹米1.5~3mL,每1~2h一次。
2.3.5抗菌素治疗若有肠道感染应服用抗菌素治疗,如诺氟杀星等。昏迷者可由胃管导入。
2.4急性溶血性贫血治疗急性溶血性贫血可急输新鲜血液。出血者亦可输血注射维生素K,每次4~8mg,每天2次。
2.5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可行血液灌流和血浆置换、歇性血液透析及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CVVH治疗时间12h/d,疗程有肝功能恢复情况决定。其中CVVH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方克美,杨大明,常俊.急性中毒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1.
[2].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3,193,209.
[3].柴汀平.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J].中华医学杂志,2002,26(5):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