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对立思维造成语文教学存在内容和形式对立的思想误区,使语文偏离了作用轨道。因此,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既须克服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重内容概括轻审美体验的弊端,也要克服“形式崇拜”、一味玩“技术流”形式主义。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掌握美的抽象规律,辩证地欣赏美。
一、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术观点:“有意味的形式”。一般认为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题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①贝尔的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中国美学范畴“意趣”颇堪玩味。冯煦《蒿庵论词》记录陈子龙言论:“以沉挚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则用意难也。”②吴雷发《说诗管蒯》:“诗须论其工拙,若寓意与否,不必屑屑计较也。大块中景物何限,会心之际,偶尔触目成吟,自有灵机意趣。”③二人对“意趣”概念都有涉及,“意”偏指作者的主观性,具体、凝重、充实;“趣”偏指客观性,玄远、清逸、容纳。“意”“趣”并举,给语文提供了一个展现美学意趣的空间。“意味”与“形式”交合会通产生艺术天地,最后浑然一体地表现为意境。“有意味的形式”,意味融于形式,浑然一体。
语文教学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常想到意味,多体验情境,注重联想想象,把情景相融、意境相偕、动静节律注入形式,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教学。语文教学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触发“感性”“灵性”“悟性”,是对心灵审美情感的唤醒,也是对求知者心灵潜能的激发。
二、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外延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它是内在的、活化的,引领师生体悟,感受形式之美。教师懂得从语文本真设计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素养训练。 “有意味的形式”最朴实的体现是:阅读像阅读,写作像写作,口语交际领风骚。
开展专题阅读、问题阅读、比较阅读等系列阅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类型、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读的质量。阅读教学向切实的文本语言体悟转变,咬文嚼字,认真揣摩,同时要有章法意识。阅读理解和学习表达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拓宽理解视野,充实内容环节,循序渐进品味领悟。对阅读活动进行立体设计,对阅读过程进行动态研究,充分而有效地阅读,体现语文的意味。
摸清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起点、写作需要,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强调课堂上的写作体验、升格训练,写作的过程性指导是关键。简化作文课的教学环节,精简作文的材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写作。写作返璞归真,在简约中体现语文的意味。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依赖语文实践。提供机会,组建社团、排演话剧、开展辩论、朗诵诗歌、新闻播报,鼓励学生缜密思考,大胆表达;老师巧妙退居其后,不越俎代庖,更不去压制“非主流意见”。成都的梁艳老师以她“让学、让热爱、让实践”的做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立的看法。她的学生思维活跃,充满自信,敢于质疑,善于表达。
三、语文教学中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