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戏是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在对待幼儿游戏活动中存在常见的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放任不管,二是全权负责,皆属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两大教学误区。在幼儿游戏中既要突显幼儿主体性,又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适时介入和用适当的方法来邀请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前的材料制作、游戏中的角色选择和游戏后的评价。
关键词:幼儿游戏;介入误区;有效介入策略
幼儿时期是幼儿社会化所必经的重要阶段,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两大误区
在游戏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彰显幼儿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适当的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但在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存在对幼儿全盘操控和放任自由的两种极端现象。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视幼儿游戏为自由放任,做安静的观赏者
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备课、上课已经很辛苦,误把幼儿游戏时间当做放松自己的休闲时间,把自己置之游戏以外,仅充当纯欣赏者、甚至观光客的角色。另外,教师秉着“幼儿主体性”的理念,认为教师只需在游戏进行前提供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和适当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并不需要指导、不用干预,无须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幼儿态度即是放任自由。考虑到此时幼儿处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前运算阶段即是:2—6、7岁,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思维不可逆性和缺乏守恒的特征,受其生理和年龄限制的影响,各方面的能力发育也不完善,因此教师这种行为,不仅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表现,同时也对幼儿放任自由,不利于游戏的有效开展。
(二)对游戏全盘操控,做游戏的总指挥
教师观察到放任自流的后果,因此作为游戏的总指挥不抓时机、不选方法强制介入游戏,幼儿只需按部就班跟着指挥棒走,根本无法调动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师对待幼儿游戏也缺乏引导幼儿探索的耐心。
游戏开始前,教师对游戏材料和道具全权包办。作为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和指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与发现必备条件的游戏材料,制作地科学合理不仅能吸引幼儿,还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参与游戏强烈愿望的作用。幼儿思维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游戏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以往的幼儿游戏中,教师总是让幼儿利直接使用教师事先收集和制作的成品玩具,结果并不是所有成品玩具都符合幼儿的兴趣点和真正需要,例如,有些材料不利于幼儿的探索活动,不能够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参与度,最终导致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地积极性低。教师依照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指导幼儿游戏,将本该无拘无束自由的游戏推到了刻板、模式化的境地,扼杀了游戏本该有的乐趣好玩幼儿的天性。《纲要》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则是教师从头至尾参与甚至在环境、游戏材料、角色、主题和评价等方面把持着绝对的操控权,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没有引导幼儿展开相应的“生长性”的学习活动,因而这样的游戏极大地降低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游戏进行中,教师强行安排角色。教师不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角色,一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不仅做违背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而且没有尊重幼儿的意愿,直接导致幼儿在游戏中提不起兴趣,严重的甚至会中断整个游戏进程。教师全盘指导幼儿游戏,幼儿跟着指挥棒走,恪守本分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毫无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言,失去了本该有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天性。幼儿的性别、个性、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不尽相同,因此对游戏中的角色会有不同喜好,教师应该做到兼顾幼儿的个体性和全面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