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当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教育中的“犯错-教育”这一“被动式”的德育现象和德育中针对“双差生”的现象展开论述,认为,德育应渗透在学科教学中,面对“大众”展开,并创设情境,把德育内容,落实到行动中,从而达到使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渗透延伸明辨行动提高
【中国分类号】G631
赫尔巴特曾在《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强调:“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①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实际中的德育往往集中针对于班中的“双差生”,并常常处于被动:犯错——教育;另一方面,德育领域宽泛而弥散,使德育易流于空泛的说教、喊口号,或学生们“听一套、做一套”的形式。如何让德育化被动为主动,化空泛为实在,让其他学生也“平等”地接受德育呢?
杜威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德育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所以,我们不妨把德育与我们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德育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生动,并落实到行动上来。
让德育内容生动可感、深入人心
(一) 课堂渗透、适当延伸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讲,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三个层面”。②而文以载道是语文科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本中丰富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再塑生命》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海伦遭遇了哪些不幸?她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幼小的海伦那又聋又哑又盲的悲惨境遇与成为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的伟大成就形成的鲜明对比,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我趁势提问:“我们应在海伦身上学习些什么?”学生们就会自己得出:坚韧、刻苦、敢于面对不幸……海伦也就成为这些品质的鲜活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图片,强化文中所“载”之道。例如在教完《大雁归来》后,我在课堂上朗读了《每天吃掉的大雁》和《鹤魂》,前者中那惊人的数字与后者中被人类所伤的鹤的痛苦挣扎之状便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心里。从而他们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残忍的一面,更明白了保护动物的迫切性。于此同时我在课堂上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富含教育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一幅幅涉毒图片提醒学生只要惹上毒品,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摧毁我们的尊严,捻灭我们的信念;一起起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让每位观看的学生触目惊心,让他们明白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一场场雪灾、水灾、地震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谨记:在灾难面前我们人类是何等渺小,而我们所要做的只有好好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德育就会透过一行行生动的文字和一幅幅形象的图片在学生的心里鲜活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净化,德育的种子也悄悄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一事一议,明辨是非
(二) 一事一议,明辨是非
文字毕竟是文字,是书中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不妨在班会课上,有针对性地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辩一辩,在辩论中明确是非,达到德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