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个阶段作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文学史发展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和重要的文学现象,获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在本论文中,笔者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自己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通过自己的探究去体悟,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关键词]古代文学 阅读 能力 培养 理解
一、理解字词领会情感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曾经说道:“小孩子学话,开始并不知是什么意思,其后听和说的多了,意思也就明白了”。古今中外,学生获取知识,无一不是从“读”开始的。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下面我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说说古代文学中正确掌握文字意思的重要性。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这首诗中:少府(官名,即县尉);城阙(这里指长安);三秦(古代秦国的地域,秦朝灭亡后,项羽将秦故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后世遂称这一带为三秦);五津(蜀中的长江自湔堰至健为一段有五个渡口);宦游(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比邻(近邻,这两句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无为(不要,不用);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我们是无法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内容的。
其次,阅读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我们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有时候是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背景的,用中国古代传统的说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就需要我们有许多历史、传记、文化背景、创作情况资料方面的积累,下许多考证的功夫才能够领会的了。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