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学术生态环境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本文拟从建立高校教师的学术信仰为出发点,分析目前高校教师学术信仰危机的种种表现,探讨了引起危机生成的因素,从而提出了重建学术信仰的途径。
【关键词】学术信仰;危机学术环境
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表现为个人或团体对某一种思想、观念、理念等精神现象的认同、信奉和遵从。学术信仰是指从事研究的学者对学术理念、学术价值等学术现象的认同和坚守。目前,高校教师中学术不端现象频发,民间也有对所谓高学历学者的“砖家”戏称,高校教师本人信仰世界的坍塌等问题促使我们认真审视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学术信仰危机。
一、学术信仰危机的表现
危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学术信仰危机的表现多样,不少研究者也指出了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乱象,但是多从现象层面上予以罗列,本文拟从更深层次的信仰世界入手,认为目前学术信仰危机主要有三种表现: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逐利取向、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道德失范、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求真偏离。
(一)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逐利倾向
学术价值应该是一个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起点,各个时期的价值观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学术信仰的价值危机是高校教师对自己所做学问的价值产生迷茫、怀疑。价值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术应有价值的怀疑,一个是对学术价值的追求怀疑。有学者指出现在学界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中青年教师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就倦怠于他们原先所从事的被称作科学研究的工作?原因非常复杂,但他们对于所付出的努力的应有价值产生了怀疑,一定是原因之一。”其实,价值危机是普遍存在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矛盾从“休谟法则”的提出,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再到人文社会科学追求自身的科学化,都一直存在。然而功利化的追求,经济利益至上等等虽然也可以看作是学术的一种价值取向,但是这种价值并不是理性价值人所应当追求的。
(二)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道德失范
学术活动在高校活动中本应是神圣的,在高校师生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然而,当前我国的学术不端现象逐渐多发,学术权力与资本权力的滥用、权钱交易等现象频现,学术共同体异化为利益共同体的趋势明显,以知识-权力共生的双面形态左右学术研究的运行轨迹,垄断学术资源和破坏学术民主;大学独特的“单位制度型学术”,形成“保护—束缚”二重机制,极易滋生体制内学术腐败。高校教师本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外在环境的逐利倾向,社会功利主义横行,社会心理普遍浮躁,这样的社会形势反映在高校教师群体上,多表现为道德感普遍弱化、道德行为失衡,滋生体制内的学术腐败,继而导致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道德失范发生。显而易见的就是当下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等行为在高校教师中频繁发生。
(三)高校教师学术信仰的求真偏离
追求真理应该是学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高校教师从事学术活动的核心是求真。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不是以追求真理为价值取向,而是追求真理以外的物质利益、社会评价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曾说,“学术是社会的良心”。一些高校教师或受困于经济利益,更改科研数据,使科研结果变向有利于无良企业;或受困于行政权力,有部分学术机构往往不区分学术和行政事务,以行政长官意志对待学术问题;或受困于职称体系,研究成果以评职称谓上,功利性的追求各种课题、研究项目。当然,在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虽然从主观上来看,是追求各种物质利益,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如果没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学术研究的成果对社会价值的意义就会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