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动手实践 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无论是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出现,都离不开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而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和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的自觉意识,从中感知数学的魅力,进而深入体会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有意识地结合具体内容,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时刻关注学生“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感悟、发现规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逐步积累学生的动手操作经验,不断发展学生的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打造优质、高效数学课堂。
一、精心设计操作内容
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教师在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环节时,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教学重点并且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科学、合理地选择动手操作活动,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精心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9、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
二、优化探究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性操作活动,借助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理解抽象的数学原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和领悟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出示两道问题: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动手,大胆实践,探索出多样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空间被打开,想象力被激活,创造个性得到发展,真正当了一次“小数学家”。
三、激励学生敢于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从而实现基本经验的激活、数学思维的碰撞、创造意识的萌动、生命智慧的灵动。这种有效融合“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动手操作,正是教师给予学生开放的探索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结果。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课前,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几组形状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纸片、剪,9等材料和工具。课上,让学生围绕“如何知道每个三角形用去多少硬纸板”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独立沉思,有的同桌商量,还有的四人小组内展开讨论,在交流中首先达成共识:要知道一个三角形用去多少硬纸板,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想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有了操作的方向,学生人人动手,画的画,剪的剪、拼的拼,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在充分操作后,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都争相要求操作演示给大家看。这种学习过程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但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科学组织悉心指导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会失之偏差,从而失去动手操作的意义。因此,组织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动手操作能否有效开展,能否收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把操作要求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好操作步骤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操作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操作后,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做精要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让操作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