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N”中的“一”,即教材中的单篇课文,也包含一组主题性文本;“N”既可以是单篇课外文章,也可以是多篇阅读材料,还可以是整本书。“一带N”的拓展策略,就是以教材中的单篇或一组课文作为学习的原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一篇、多篇、整本书的阅读,从而打开拓展阅读的通道,开创出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最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适当拓展”增益
拓展性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积累运用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好课例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拓展性阅读,并将之延伸到课外。在课上要保障充分读、引领读,在课下要有展开读、评价读,真正地将课外阅读课程化、系列化。
(一)一篇课内教材带一篇课外文章
此类拓展是基础型拓展。师生要以教材为原点,精心选择拓展篇目。在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拓展阅读同一内容的文章,目的是彼此印证。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可以拓展阅读描写圆明园美景的文章,以此印证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更加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第二,拓展阅读同一主题的文章,目的是广度延伸。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拓展阅读《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或老舍先生的《林海》,更多地了解兴安岭,拓宽学生视野。第三,拓展阅读同一文体的文章,目的是把握特点。例如,学习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可以拓展同是神话故事的作品,从而了解神话具有想象力丰富等特点。第四,拓展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目的是深度认知。例如,学习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可以拓展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从而深入认识林清玄恬淡自然的语言风格、蕴含哲理的写作特点。
在阅读这些拓展篇目时,不只是读,也不能盲目地读。我们可以迁移学习课文的学习方案引领学生拓展阅读。
例如,在学习《“钢琴之王”的微笑》时,师生共同拟定了如下学习方案。
学案一:
默读课文思考:“钢琴之王”的三次微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联系上下文体会它的含义,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案二:
默读课文思考:李斯特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李斯特的语言、神态、行为和结尾段姑娘所说的话来体会。
在拓展环节,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李斯特巧荐肖邦》这篇文章——同样写的是李斯特对他人的帮助,课文是帮助遭遇困境的平常人,本文是帮助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学生可以将上述学案稍加修改,形成如下的探究学案。
学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