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珂勒惠支;现实主义;素描;艺术语言
凯绥·珂勒惠支,原名凯绥·施密特,1867年7 月8 日生于德国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1881 年,珂勒惠支开始学习绘画,她喜欢到工地、码头画速写。1885 年,18岁时由她在柏林大学读文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哥哥陪伴之下来到柏林,在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习。1888 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去慕尼黑学习。在这里她看到很多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开阔了眼界,其中受克林格尔的影响很大。1891年,珂勒惠支与哥哥的朋友卡尔·珂勒惠支结婚,定居于柏林。1917 年,珂勒惠支50 岁生日时,举办了规模庞大的个人画展,并于1919 年荣获柏林艺术学院教授头衔,成为该学院第一位女画家。1898 年,她的作品《织工的反抗》展览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二年在德累斯顿获得金质奖章。1907 年,《农民战争》成功使她获得了马克斯·克林格尔捐赠的“罗马别墅奖金”,珂勒惠支获得了在佛罗伦萨的罗马别墅里免费居住一年的机会,这样她到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考察。1927 年,她曾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鼓舞了她,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德国纳粹执政,珂勒惠支成为第一批受到迫害的艺术家,她被迫离开柏林文学艺术协会,同时失去教授的职位,被放逐出国。1939 年,二战爆发。她丈夫和孙子都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5 年4 月22 日,珂勒惠支在德累斯顿附近莫里茨山去世。
每个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艺术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只有继承优秀的知识,才能利用和发展这些知识。珂勒惠支在素描艺术语言运用方面的高超造诣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对其素描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她素描艺术的认识和学习。
珂勒惠支素描在画面形式构架上的重要特点是鲜明、强烈,富于形式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角形
在珂勒惠支的画面中三角形被广泛地使用,她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画面构架的特性。在下图的作品《保护孩子的母亲》中,珂勒惠支刻画的是一位英勇的母亲抬起双臂把三个恐惧的孩子保护在自己身下的场景。母亲展开的身体形成一个稳定的正置三角形,这个形体充满了整个画面,像一座稳定而坚不可摧的大山,表现出了母亲保护孩子的勇气。
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中《磨镰刀》构图饱满,珂勒惠支没有刻画过多的背景和次要细节,直接切入主题,特写镜头一般的构图,使得人物形象在画面中极其突出。她选取了人物身体胸部以上的部分重点进行表现,人物形象在画面中占了很大的面积。画面中人物的半张脸和双手,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中画面人物的右手紧紧握住,明显的结构和突出的血管显示出手部的力量感。这幅作品也是充分利用了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性,画面中人物的头和手臂的外轮廓线条形成了一个正三角形构图,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表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坚韧不屈。
二、十字架
十字架式的画面构架有着宗教式的稳定感、庄重感和神秘感。作品《战场》表现的是一位母亲在战场上遍地的尸体中寻找自己儿子的画面,这个画面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珂勒惠支本人在寻找她在战场上死去的儿子。珂勒惠支采用了十字架形式的画面构架,画面的人物占据画面的中轴线位置与地平线形成一个十字架式的画面布局,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而且整个画面沉浸在夜晚似的黑色中,只有画面下方采用聚集光的方式,把一位在战争中牺牲青年的头部照亮。这种平稳的构图和光线的集中把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牺牲者的头部。画面给人的感觉极其平稳安静,然而这安静却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