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外阅读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自读自悟则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钥匙。实践研究表明,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建立有效的课外阅读机制,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并通过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关键词: 课外自读指导 语文素养 语言材料 自学能力 鉴赏能力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真正享受读书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对初中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同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语言材料的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主要是靠平时“多读多练”。蚕吐丝,蚕只有吃进一片片桑叶,才能吐出精美的丝;蜂酿蜜,蜂只有采集百家之花,才能酿造香甜的蜜。读书犹如吃桑叶、采百花,写作如同吐丝酿蜜。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上的表达。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在课外阅读中,应要求学生做到博约结合,既广博又简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文中优美的语段、重要的信息、精辟的言论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料,要注意圈点批注,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也可做摘要、索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在说和写中很好地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典古诗文,是学生积累的重要内容。中华古诗词负载着伟大人文精神,让学生读背课外古诗词的过程,就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中华文化与道德种子的过程,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诵读名著,教背古诗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指导性学习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自学的信心,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手执钥匙,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学习方法,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渡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学会默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和讨论,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