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活动体验;教学活动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活动性”是该课程的基本特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围绕教学主题精心设计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内涵
活动体验教学是基于经验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它是一种互动的交流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它强调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遵循学生活动体验特有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愿望。以下是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1。
二、活动体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1.课前调查体验,提升能力
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活动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活动的时候,首先必须熟悉教材,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具有实践意义与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上课前先让学生通过搜集、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体验活动,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做好准备。例如,六年级上册“中国制造”这一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在“寻找商标的国籍”基础上从经济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围绕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调查体验:调查身边的物品,寻找“中国制造”,完成调查表。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影响生活,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的方法。
调查体验活动的设计还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前体验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搜集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还让他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调查,从他们的服饰、饮食习惯、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方面去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课堂上学生运用多种展示方式与学生交流分享。这种汇报、展示的体验式学习,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