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何炳章先生“自育自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分为五大环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渗透“自育自学”思想,课堂教学注重以生为本,积极构建“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育自学;教学模式;兴趣;交流;能力
何炳章先生提出“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自育自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进行课堂结构改革的基本抓手。该教学模式孕育于思考,成熟于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正受到安徽省内外越来越多一线老师的认同和践行,已成立“全国‘自育自学’实验联盟”。笔者从2012年开始带领安徽省肥西县桃花镇中心学校(简称“我校”,下文同)的实验教师加入“自育自学”课题实验,主要负责和指导“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结合“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渗透“自育自学”思想,积极践行“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现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和思考,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自学重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因此,在“明确自学重点”这第一环节中,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设置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1岁,可他到现在为止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相信吗?”学生心中肯定产生了疑惑,11岁本来应该过11个生日,怎么会是3个生日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顺势进行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自学重点。
二、运用小组合作,结合自主学习,围绕重点自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自学提示,并且以学生的独立自学为主,结合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受年龄、实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课堂要求和规范,但还不能自觉高效地开展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许多细节上需要不断提醒。因此,我们将实验班级学生按成绩进行均衡分组,一般四人一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织能力比较强的优秀生担任小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学生学得生动,课堂气氛活跃,也使得小组自学和全班交流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时,笔者利用班班通课件展示了我校六年级一班2015年秋学期阅读课外书的相关数据以及三幅统计图,要求进行观察、分析,再完成后面的3个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初步的交流和讨论。然后,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带着明确的分工和简便的记录方法再次进行观察、分析、记录,围绕重点再次自学。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学会学习,增强自信;小组长得以锻炼,体现了自我价值,学习积极性高涨。也正因如此,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充分关注学生,给予个别学生单独辅导。
三、营造和谐氛围,关注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为了让各小组充分交流自学情况,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师生间平等讨论,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别人说不完整的可以随时补充,不清楚的可以及时提问,不同的想法可以争论。对于个别学困生给予更多的机会,竭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及时评价,要巡视、关注小组讨论情况,搜集学生自学未解的问题,做到了然于心,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掌握新知。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学生在自学时发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笔者随即组织学生讨论: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总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