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据中小学生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模型,基于理论研究及结合新课程标准,构拟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发展提升三大策略:创设情境,丰富感受,构造体验式学习方式,提高思维的广度;张弛有度,搭建合作式教学模式,提高思维的活度;因势利导,构建对话式教学形式,提高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思维发展提升;教学策略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语言现象和所阅读的各种文章中认识思维规律,并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注重在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注意用语文课程中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由此可见,思维发展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学生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模型为基础,重在探讨初中思维发展提升策略。
一、当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及在“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指导下提升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型的构建
当代初中生思维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逐渐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属于“抽象的逻辑运算”阶段(12~1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新情况中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甚至可以从原有的方法中提炼出新的方法。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状态。
“教是为了不教”中的“教”是前提和手段,“不教”是目的。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也就是说,教师的“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作为启发者、引路人,引导学生,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正如《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则和”。而所谓“不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
根据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础性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建构由“丰富感受经验”“有理有据表达”“准确有效交流”“形成个性认知”和“反思深化经验”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型:
1. 丰富感受经验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和活动或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为案例,通过不同等级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认知,丰富感受。
2. 有理有据表达
当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身临其境,得到最真实的感受后,通过回想和对经历的分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完成由“感受”到“表达”的转化。
3. 准确有效交流
学生个人的感受及观点往往是有限的,需要形成团队,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分享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表达,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