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认同对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时效性和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从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归属感三个重要维度探索青年辅导员职业认同困境,分析其产生职业认同困境的内因与外因,并从辅导员自身角度、地方教育部门及高校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 词] 青年辅导员;职业认同困境;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日益壮大。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辅导员正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战线的主力军。青年辅导员富有青春活力,给思政工作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他们离开“学校”又进入“学校”,由受教者、被管理者变为施教者、管理者,工作经验为零,易陷入职业认同困境。
一、职业认同困境表现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个体从自己的工作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辅导员角色的过程。职业认同主要包括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归属感三方面 [1]。
(一)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指个体对“辅导员”角色重要程度上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个体以“辅导员”自居并用“辅导员”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 [2]。
从1953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政治辅导员至今,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有60多年的历史。辅导员经历了由“单纯政工干部”到“教师”再到“双重身份”的变化。“双重身份”指“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 [3]。
有研究表明,仅有过半的青年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双重身份”,大多数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价值模糊 [4]。青年辅导员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生活环境与成长背景相似,还未完全从学生过渡至教师身份,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高年级学生更为恰当,他们难以教师身份自居,处理工作时易产生困惑。
(二)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指辅导员表现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或自觉去做职业责任明确规定外有益于提高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的倾向 [2]。
有研究发现,80%以上的青年辅导员出于热爱,怀揣情怀与梦想来到工作岗位,渴望做出一番成绩 [4]。要想做好大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者,辅导员在思想素质与行为方式上要与学生有明显层次差别。然而,处于角色转变时期的他们,对工作职责认知有错位,在工作时更易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虽然这有助于贴近学生,但同时又难站在教师高度考虑处理问题,运用教师权威能力欠缺 [5]。
(三)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指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辅导员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有与辅导员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 [2]。
青年辅导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被赋予全新的角色,拥有全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同时,一切又是那么陌生,他们渴望寻求一种归属感。学校各部门似乎都与辅导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又缺少针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对口部门。从全国高校普遍情况来看,高等教育仍偏重教学,领导层对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高校学生工作处于从属地位。辅导员普遍感觉地位不高,难以形成职业归属感,青年辅导员更是在寻求职业归属感道路上陷入困惑,认为自己从事着“教辅、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