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
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985工程”和“211工程”等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学科是研究型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合理的学科结构、先进的学科水平所构成的学科环境,是推动研究型大学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就目前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的现实而言,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发展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研究型大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为避免或减少学科发展中的这些偏差,本文从发展的视角,对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取向以及学科发展的方式等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学科发展取向:基础学科与
应用学科平衡
大学学科是以知识分类为依据,以高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承担大学基本职能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结构是大学中学科组成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合理的学科结构是提升大学整体水平的前提,即关系到大学整体功能的发挥,又影响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大学科研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影响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对研究型大学而言,学科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之一就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平衡。
所谓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平衡,就意味着理、工、人文三者的有机结合。“科学”可以分为基础学科或“理科”和应用科学或“工科”。“理”的目标是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是顶“天”的,“工”的目标是服务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立“地”的。理科是工科发展的基础,工科是理科的立足点。科学的目标是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改造社会和服务社会,是求实、求真,人文的目标是满足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求美。理、工、人文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促进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也有利于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基础与应用的平衡与研究型大学的本质是一致的。众所周知,大学学科活动的要义是对学术的探究,对学术的探究是学科活动的核心。尽管大学的研究类型因学校而异,甚至同一所大学不同的学科的研究类型也存在差别,但是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离开了学术研究和探索,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这是研究型大学学科学术性活动的基础,也体现着大学学科学术性的本体性学术活动;另一方面,知识的应用或社会服务是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主要体现为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可见“基础性”与“应用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维持“基础”与“应用”的平衡,这一点早已为国内外许多大学的实践所验证。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巴黎大学、东京大学、牛津大学,它们除了以一流的文理基础为发展的核心外,还特别注重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如“牛津从来不认为发展新的学科可以损及它在人文学方面的传统优势。伟大的大学应该努力争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做出新的突破,同时维持人文学研究的高水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1]在我国,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17年间,从满足“国家需要”出发,先后创办工学院、特种研究所、农学院和扩展研究院各研究所及学系,并提出了大学学科建设的一些原则:文理结合、理工并重;优先发展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通与专分设。
毫无疑问,发展学术应是研究型大学中任何一门学科自身首先追求的目标,因为它是学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大学发展的根基。社会和国家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又是大学在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时必须认真对待的。国家的科技、教育政策集中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需要,集中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而且确定了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大格局。大学中的学科,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都只能在这个大格局下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促使其平衡发展是我国研究型大学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