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是孔子的三大教学原则。当代大学教学背离这三大教学原则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于这三大教学原则,大学教师个个“耳熟”,但要说个个“能详”则未必。认识上的偏差可能比实践中的失误更加严重。因此,本文试图联系大学教学的现实情况,重新诠释这三大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孔子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教学原则。虽如此,《论语》中并没有太多的关于因材施教的直接论述。与因材施教有关的论述有这样两段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 176前一段话表明,人的智力潜能有上智、下愚和中人的差别。对中人以上的学生,可以讲授高深的知识;对中人以下的学生,则不可以讲授那些高深的知识。后一段话表明,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因而所劝戒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少年要戒色,中年要戒斗,老年要戒得。这仅仅是对“材”作了上中下、少壮老的大体区分,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孔子和他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性格、才能可谓了如指掌: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10 -115充分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反复强调要“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0人难知,人的言语常有巧饰,人的外表常有伪装。孔子有一套知人的办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1]16从一个人行事的动机、目的和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来观察一个人,这个人就无处可以藏匿了。
知人之后的施教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择乎中庸,长善救失。《论语》中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公西华日: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7退者进之,兼人者退之,这就是所谓“择乎中庸”。过犹不及。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一种至高的美德。如子路之勇,孔子曾赞美有加,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1]43然而,子路兼二人之勇而过之,孔子担心他做出“暴虎冯河”的蠢事,故而退之。
长善与救失之间,孔子更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颜回三月不违仁,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子连连赞叹“贤哉回也!”闵子骞得到父母兄弟的赞美,孔子也赞美道:“孝哉闵子骞!”曾点淡泊名利,孔子引为同道,说j“吾与点也。”以赞美鼓励为主,是大胸怀,是大智慧。“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145隐恶扬善并不是不批评学生。子路就常常挨批评。有一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懒觉,孔子非常生气,骂他道: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L1]45
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活动,从本质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扬其长,补其短,长其善,救其失,最终达到人格的完美。孔子曾感叹尧传舜,舜传禹的中庸之道到春秋时期早已不得其传。今天,我们不能不感叹:发祥于孔子,相传两千多年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却在高喊尊重个性的现代大学里失传了。因材施教必先知人,可是我们的大学教师很少有人能认全班上学生的,更不用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了。因材施教必因人因机而宜,可是我们的大学教学内容大都是一些针对全体学生的统一教材,考核评价的标准也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