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瓶颈,高职学生也存在若干方面的问题,推进生活教育、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在高职院校推进生活教育应从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管理实践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活教育;必要性;途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就业方向主要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职学生不仅仅作为国家培养的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将因为其庞大的数量和独特的群体特征影响着社会的面貌。重视并解决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将从生活教育的角度,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若干思路。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受我国高考招生政策影响,高职学生一般都是由在高考中成绩比较靠后的学生组成,这决定了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失败经历和阴影。另一方面,作为十分常见的独生子女群体,高职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都有或多或少的欠缺,这也成为影响高职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的重要因素。
(一)道德认知与实践脱节
高职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水平,对道德规范也熟记于心,但在道德实践中却显示出积极性不高的特点。很多高职学生能够将社会和学校对年轻人的道德要求了然于胸,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很难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将这些道德要求落到实处,就连最基本的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都成为相对罕见的美德。部分学生对自身的道德行为缺乏起码的内省能力,其道德诉求有明显外化的倾向,即,将道德诉求重点放在对其他人的要求上、放在对社会陋习的批判上,而不愿意或者故意忽视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在道德要求方面同样表现出“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的行为特征。在道德实践方面,高职学生仍然缺乏必要的实践精神和责任意识,这也是社会的通病在高职学校的典型反映。责任意识的缺乏和道德认知与实践脱节是一对相互印证的因素,互为因果。
(二)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原因有三。其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较少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其他同学的尊重,厌学情绪比较明显,对学习没有信心,对听课缺乏兴趣。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部分高职学生总是受到失败阴影的影响,自认为是失败者,失败情绪和失败者自我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其二,学习动力不足的也有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自身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足,加之不同学科的教师由于教学水平的差异和职业精神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会让个人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课程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利影响。其三,目前高职教育本身的发展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高职学生在学校所学同踏入社会之后的所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即,所学不一定所用,而所用又不一定所学。学和用的脱节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动力上存在必然缺陷,缺乏学习动力,而是将更多的实践和精力用在玩乐和所谓的能够增加就业力的方面。
(三)生活目标缺失
高职学生在学校期间比较普遍存在生活目标缺失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明白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什么方面,不清楚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生活目标缺失的表现包括沉迷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对学习生活活动等缺乏必要的热情和兴趣、将大学看成是混文凭耗时间的场所。生活目标缺失也能造成学生在大学期间行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期,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难处。生活目标缺失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前述的失败者心态,破罐子破摔,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虚无缥缈的命运。二是责任意识的缺乏。当前的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鲜有受到较大的挫折,除了学习之外也没有经历过更为复杂丰富的人生,没有承担过相应的责任。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宽松的外部环境和父母管束的相对缺乏容易使得高职学生放任自流的惰性养成并影响其成长。
(四)生活技能欠缺
独生子女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遑论生活技能,这终将严重影响其踏入社会之后的人生经历。高职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代表,区别于本科院校,高职阶段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判断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在具备必要的独立性和创新性。这些在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高职生当中都是相对缺乏的因素。生活技能的缺乏是独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直接体现,也预示着其判断力和实践能力的欠缺,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的劣势将影响其大学阶段的成长成才。
二、生活教育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积极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力量。改善和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生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将能够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起到积极作用。将实际生活与教育对接的思想发端于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对其发展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我国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生师承杜威的理论但又不墨守师道,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理论,将杜威的教育观点“翻了半个筋斗”,创造性地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发端。对当前的高职教育来说,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如下几点积极作用:
(一)生活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完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培养受教育对象的生存能力、建构受教育对象的道德个性。从根本上讲,教育并非为锻造适合的劳动者,而是着眼于人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教育也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指引下,教育的工具价值被极大发展,而其人文价值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功利主义所掩盖,教育变成制造生产线工具的手段,成为培养标准件的工厂。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具备越来越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育的效率被作为重要指标贯彻在各阶段的教育实施过程中。这带来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的实施者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越来越强,教师决定教学的面貌进而决定学生的面貌,学生缺乏能动性。二是教育过程流水线化,培养的学生同质化严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缺乏起码的个性特征,进而造成整个民族国家的活力不足。 生活教育始终强调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育的方式是针对学生、教育的内容是服务于学生。生活教育将从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按照高职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课程设置,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和适龄青少年的身心理规律及教育规律,强调“为学生为教”,而不是“为教而教”。教育是从人出发,完成提升人、创造人的社会性而不是培养劳动者的工具性。生活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将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改革,避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