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式。这类表达式的构成非常特殊,常常可以实现句法规则的超常规组合。文章立足于此类构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该类构式进行分析,并将此类构式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学习偏误和教学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理论和习得研究。
关键词:标记性 对举 构式 认知 习得
一、引言
汉语格式化对举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形式,这类构式主要包括:“A的A,B的B、A不A,B不B、A一量,B一量、A是A,B是B、A归A,B归B。”这类对举格式两个成分前后对举,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互补。整个格式的意义不是分句意义的简单并列加和,而是互补表义。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任何一个语言形式都是外在和内在的综合,也就是词汇形式和语义以及语用的整体,这个整体就被称为构式。以此为标准,以上各类对举格式的构式意义都无法从各自的组成成分中简单推导出来,而是在分项表达的基础上生成了各自格式的提升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界定“A的A,B的B、A不A,B不B、A一量,B一量、A是A,B是B、A归A,B归B”五种格式是五种构式,因其在形式上对举,我们称其为“对举构式”。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用“构式”建立的系统中的成员分为两大类:“标记性构式”和“能产性构式”。标记性构式是一种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构,也是构式化程度较高的一类。这类构式由一些固定的标记项来确立意义,而实际上从这些标记项上是无法很好地推出整个构式的含义的。[1]前文提到的各类格式化对举格式中都有标记项,如“的”“不”“一”“是”“归”。我们把这类构式叫作“标记性对举构式”。
二、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认知研究
综合分析以上五类标记性对举构式,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统一的分析,发现其共同的认知规律。
(一)对称象似动因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结构直接映照经验结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可论证的。简单地说,语言结构的象似性指的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射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地体现概念结构。[2]石毓智(2001)指出:句法规则是现实规则在语言中的投影。这也说明了句法规则和现实世界的规则之间具有象似性。语言的象似性有多种类型,张敏进行了归纳和说明,包括复杂象似动因、独立象似动因、次序性象似动因、对称象似动因、重叠象似动因、范畴化象似动因。[3]其中的一种就是对称象似动因。
对称象似动因指的是,对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人们有许多对称的概念要表达,如相互的关系、同时发生的关系、互相依存的事件、交替出现的事件等等。这些对称的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形成了对称的语言形式。对称的语言形式表现在各个方面,语音上有元音和辅音的对称,在辅音中又有送气和不送气辅音的对称等等,语义上有正反意义的对称,在句法上有多种句法规则的对称。正是人类的认知概念中的对称性促成了对举句这种对称句法表现形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