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双管齐下,逐步内化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的形成有两种:一是外部条件,二是内在需要。对于学习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两方面结合,不断把学习动机由外在条件转变为内在需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很欠缺,可以适当运用外在诱因来激发积极性,不过外在的条件也不一定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可以虚化,比如教师爱的拥抱、竖起的大拇指等。对于中高年级则更多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依靠教师的语言魅力,知识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走进生活,感知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现象四:整齐划一,淡而无味
曾经听一位教师说过:“怎么我的表扬一点都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他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我明白了,这位教师说来说去就是“你真棒”“大家表扬他”,难怪学生听着没劲,这样的表扬确实淡而无味,学生没有任何的惊喜和期待。看来对于激励,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思考】多样评价,多份期待
不管什么一成不变总会让人厌烦,如何更加全面地发挥激励的积极性作用?可以这样试试:一是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表扬语和小礼物,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崇拜教师的心理,从教师自身挖掘表扬的形式,如微笑、抚摸、鞠躬、握手等,这样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而且还不会浪费时间转移注意力。二是内容多样。评价不仅仅指激励性的肯定,其实也包括指出错误的否定评价。课堂上要两者结合,当然否定的时候要委婉,不能打击学生。三是人员多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再单一地崇拜教师,他们也在乎其他同学。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一次同学互相评价:“同学们,你认为今天这节课谁能得到最佳表现奖?”广泛参与能使评价更加公平合理,还教会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学会自我反思。
因此,激励就好比“食品添加剂”,用好了可以烹饪出美味佳肴,用得不好会伤身。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