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文化必须同它所服务的经济和政治的性质相适应,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高校所需要的大学文化,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要求。这就决定了当代大学文化的性质,必须是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它们二者是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主导着大学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发展性,是大学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的主题,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价值体系,而大学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指导和思想动力。
第二,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载体。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想对大学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寓于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载体,高校有丰富多样的社团生活、教学生活,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构建提供着丰富的环境。正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形式
富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人才建设,高校的首要目标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富强在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表现为人才强校。必须充分肯定人才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民主:在高校贯彻执行民主制度,建立现代性大学制度。推行“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教授群体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文明:校园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环境文明和秩序文明。高校要体现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建筑、景观布置、山水草木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学校风气都能从这些建筑、雕塑、景点设计上反映出来。校园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在规范有序的校园秩序上,包括生活秩序、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和谐:和谐高校建设,一方面是人与人的和谐,这是高校和谐的基础。高校和谐相处的氛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必须通过生态校园建设来实现,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还是为了促进人的个体的和谐,促进个体的良好发展。
自由:学术自由是高校的核心理念,学术自由是思想自由的特殊形式。学术自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真理的自由,是学者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对某种限制的超越与突破。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尊重学者的学术自由,让学者思想自由在学术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平等:平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校群体人格的平等。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教育者是平等的,高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二是学术观点平等。高校应该允许学术争鸣的现象存在,学术观点可以允许不一致,但不能对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进行人身攻击、打击报复。公正:公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按照同一标准和原则对待相同的人和事,即一视同仁。二是所付出和回报应是对等的、相适应的,如功过、奖惩、贡献和报酬应该是一致的。其核心是合理和均衡,是不偏不倚地对待人与事。法治: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高校领域的具体体现。法治高校,要求高校中的人们在校园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法治观念和法治思想,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爱国:一是学术报国。高校教育者必须专注于研究学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学术的渠道,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怀。二是通过校园文化载体表现出来,如升国旗仪式、通过演讲比赛和话剧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出来。敬业: 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在其位、谋其职”。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爱岗敬业,尽心尽力地致力于高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这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诚信:诚信在高校中最突出的表现,即为学术诚信,这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底线。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术道德认知,进行学术道德诚信教育,树立学术诚信品质。友善:友善是社会交往的前提,友善是道德秩序的统一,它是高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是高校群体基本的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