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长安古意》之中,长安街头青牛、白马、金鞭、碧树、银台、黄月、彩车、白玉堂、青松……一切的色彩在诗中呈现出来,描绘了大唐长安城街头景象的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目眩神迷。
二、唐诗宋词中的色彩词汇的作用
(一)渲染外界环境,精致主题人物
唐诗中色彩的运用,有一部分主要是表现季节、气候、景色[3]。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刻画诗中出场的人物。如前文举例的杜甫《狂夫》、《江畔独步寻花》,白居易《杭州春望》,张志和的《渔歌子》,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均表现了春天的季节、春天的景象。杜牧《山行》、李贺《月漉漉篇》则表现了秋季、秋天的景象。色彩的运用描绘出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景象,恰如各地风景画,色彩的运用增加了诗的韵味,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妙。
色彩也可能用于精美刻画诗中主要人物,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出场的林氏媪是人到中年风韵犹存美丽的女花农,温庭筠《菩萨蛮》作品画面中出现的是正值青春年华容颜姣好形单影只的贵族美丽女子,她们的服饰、妆容主要是通过色彩精雕的。
(二)展现内心情感,融入主观情感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国家、民族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的制约。各种色彩的运用,表达出特有的自信,这正是物质和精神俱开放的唐朝。唐朝以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来表达。如卢照邻之《长安古意》中万种色的运用,表现的与其说是卢照邻的自信、大气,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全诗采用了色彩沉郁的“黑”、“紫”,色彩的质感是“压”和“凝”,这些色彩给人一种凝重压抑的感觉,边疆、战场、秋意、死志,顿时就有了悲壮的气氛、黑铁的味道,也是那个时代忧国忧民、保家卫国、渴求国家再度富强的情怀。
李贺《月漉漉篇》中“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运用“白”、“红”两色表现心情——秋季已至,荷花凋谢,将无限的惋惜之情融入其中。
宋词中色彩使用也是作者主观情感的附载成分[4]。如陆游《钗头凤》中有“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红”“黄”二色之用,所写正是陆游前妻唐氏举杯之手是青春红润柔软的,所奉之酒是黄色的宫酿佳酒,作者感受到了满城春色,春色好,手好,酒好,实际上附载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可一切都好,却不再属于自己,与最爱的人生生分开,再不能亲近了,这是人生多大的遗憾之情。
三、唐诗宋词中的色彩风格比较
(一)唐宋诗词色彩差异
唐宋时代性格本就不同,唐代博大丰富而开放,所以色彩的运用更加挥洒自如、随心而欲。色彩中有万种色、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光彩夺目,色与声、光、影互相应和,又运用了各类通感,这种丰美的视觉盛宴正是唐朝色彩运用的顶峰。前文所举的卢照邻《长安古意》、李贺《雁门太守行》都是这种五彩色信手拈来的运用,大气雄浑。宋代在“词为艳科”的文学观念保护下,较之于诗,更偏重于吟风弄月,精雕细琢,所以色彩运用更趋清新优柔,精美精致,更能激起审美愉悦。其诗词作品画面精致优美,但是透露出淡淡的哀愁,意蕴深远,令人回味。进入晚唐之际的韦庄、温庭筠的词及后来婉约派词作,多为这种类型。如果唐诗用色雍容华贵,富丽大气,宋代诗词就更讲究搭配颜色和清新别致。如果唐诗中的色彩运用是大家闺秀,胆大泼辣,宋词之中的色彩运用就是小家碧玉,精致优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