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不是教师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语文主题学习”不能称为“语文主题教学”
3. 怎样既能压缩有限的教学时间,又要保证完成课标要求必须完成的任务?
( 一) 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各年级的重点任务。把握好度。防止目标“过”,又要防止“不及”。
小学语课程标准反复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观”是语文界的共识。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便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而这种能力当然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在语文课上必须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完成课标要求的任务。
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字词训练,引导学生会认、会读、会写,理解的基础上会用。
中高年级段要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对内容的把握,对文章叙述的关注,学习文本表达方式,品味作者“语言特色”。实施语文主题学习,务必以这些训练做基础。这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如果抛弃这些最根本的训练,盲目的追求主题阅读,那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的。达到的效果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二)目标明晰,一课一得,为主题阅读保证时间
确立的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时,要围绕“课标”要求,要做到明晰、精当、 切忌多而杂,大而空。如郭莹老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会认“魅,绅、姗、辰”等4 个字,会写“魅、黎、丐、牌”等8 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3 自然段。
(3)学习1-5 自然段,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是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优良品质,初步感受语言魅力。这一目标就比较明确。可操作性极强。要明确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语文的本职任务。
另外要一课一得,确立的主题要“小”。俗话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把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精讲才能做到惜时,惜时才能做到海量阅读。如四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文章是通过父与子的动作、语言、外貌等表现人物的了不起,四年级组在集体备课时,认为仅抓住如果这一点该不够,还过于宽泛。他们就抓住文中的一些细节作为主题来领悟文本。如文中的外貌中的“眼中布满血丝”衣服上的“点点血痕”,“我知道你永远和我在一起”三次反复出现,“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的时间罗列。引导学生透过细节理解人物的了不起。远比面面俱到的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所得要多。主题过于宽泛,训练点乱,眉毛胡子一起抓,才真是乱弹琴。
(三)课前充分预习,为主题阅读预留时间
既要完成课标要求的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大量阅读。如何节省出充足的时间,除了在课堂上摒弃不分重点,泛泛细究外。抓课前预习也十分重要。特别是中高年段的学生,要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对扫清课文阅读障碍的字词,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等,要放到课前预习来完成。如郭莹老师就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课上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进行了初读的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节省大量时间。当然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初读,不让初读成为课堂内的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