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代社会科层管理体制对美术课程发展的影响仍旧较深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层管理体制被社会组织所广泛采用,其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科层制组织中,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承担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科层制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用在学校管理中,这种效率原则却在一些评价相对复杂的学科出现了“水土不服”。因为学校属于文化型组织,一味地追求效率,造成了许多教师片面追求“高分”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这就容易把教师变成“技工”,把教学变成可以被量化的技术活动,而学校教育也成了可以被描述与量化的数据。加上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模糊评价和对学生影响隐性的特点,直接导致美术教师在工作上出现应付差事的弊病,从而造成了美术学科的畸形发展。另外,科层制中的等级观念容易导致一线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在课程开发和领导上的冲突。因为美术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过多的行政干预容易损害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热情,最终造成教师职业发展的倦怠。
二、通过对教学观念的“再认识”提升美术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全面统筹”“综合育人”的新阶段,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公认的、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有效的学科,美术课程也从“课程管理”进入了“课程领导”的新层面。教师从“教书匠”到课程领导者的跨越,是与教学观念的转变相伴而行的。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课程领导意识决定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方向,是教师课程设计、创生、实施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提升美术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需要对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在内的课程领导理念进行温故知新,与时俱进地对“熟视无睹”的教学观念进行“再回首”,以达到吐故纳新的目的。
1.美术课程观——知国家课程“天气”,接学校课程“地气”
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分类,国家课程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陛的特点。其中的美术国家课程,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价值观念、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朱迪斯·伯顿也谈到:“申请到我们专业学习的大多数中国学生,他们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往往比很多美国学生都深。我想这恐怕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们对传统中国艺术的了解往往不够。如果你们不从教育体制上作些根本的改变,这种情形—时半会儿也不会改善。”因此,教师在美术课程实施中,要引导学生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既要保质保量安排实施国家课程,又要灵活运用地方课程,更要因地制宜精心开发学校课程。国家课程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学校课程更多地吸收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之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其中包含了民俗文化、民间美术、自然风光等资源。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美术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美术教师要结合当地及本校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构建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综合美术课程,使学校美术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美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要引入乡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将独特的地域优势转化为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
2.美术教学观——变“忠实执行课程”为“自觉创生课程”
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不只是停留在课程建设上,同时应该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美术由于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美术知识体系的单元化,使得教学成为复杂的、非线性的和动态的过程。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和审美态度等素养的发展存在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摆脱一旦离开了美术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怎么教的技师角色。与此同时,不是简单地执行既定的课程方案,按部就班地传递教材内容,而是要基于教师自身对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演绎的过程中,拥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