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巧荐肖邦的“巧”体现在哪里?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并简单批注。同时思考李斯特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案二:
李斯特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批注,再结合课文内容完整地说一说。
看似简单的模仿式学案的生成,实际引导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关注文章的题目和体裁,从题目读开来是一般的阅读方法,要按照一般的学习规律——立足文体来进行阅读。在拓展阅读中,学生依托学案,不仅仅是在理解内容,也在学习揣摩表达,《李斯特巧荐肖邦》是如何展现李斯特这个人的特点的。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自然将两篇文章放到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学习了文章的构思、手法,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李斯特。这样的言意兼得何乐而不为?这样的学习意味着学生渐渐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意味着学生自主阅读之门已悄然开启,学生也逐渐会在日后的习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境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实现读者、作者情感的共鸣。
(二)一篇(含同一主题)课内教材带多篇课外材料
有了“一带一”的积淀后,我们可尝试“一带多篇”,这样无疑会加速拓宽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学生在课上读懂诗意、感悟诗情后,还体会到了诗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技法。在拓展环节,让学生阅读同样写春景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现代散文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的片段描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都是作者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而且强化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这一写作技法。接着,教师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春》中描写春风的文字及冯剑华《雨》中对春雨的描写。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引用古诗文,不仅使文章增色,更使表情达意意蕴深刻。至此,学生对《游园不值》这首诗的认识不仅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层面上,更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在进行“一带多篇”的拓展时,我们可以借助整合型学习方案完成学习。例如,在学习萧乾先生的思乡文章《枣核》时,师生共同拟定以下学案。
学案一: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再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
学案二:
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的含义。
学完这篇文章,我带领学生展开了以“乡愁”为主题的群文拓展阅读。分别是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琦君的《桂花雨》。学生在整体感知之后,在基础性学案之上延伸出了整合型学案。
学案:
1.同是表现“乡愁”,这三篇文章在选取物象、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和《枣核》有什么异同?阅读文章后进行总结梳理。